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宏观政策在扩内需方面将如何发力显效?扩内需政策对明年消费又将起到怎样的带动作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宏观政策应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提高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内需政策将在居民增收和消费场景培育两个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从而带动消费。
鲁政委还特别强调了政策着力点正在发生变化,下阶段消费会更多从实物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投资则会更多从投资钢筋水泥转向投资数字化。
鲁政委。资料图
支持性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结构性问题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宏观政策在扩内需方面将如何发力显效?需要倚重“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鲁政委: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困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明确指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在部署明年重点任务时,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第一项,这些都足以说明国家对于扩内需工作的高度重视。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更需要宏观政策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提高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市场上有些观点认为应将关注点更多落在财政政策的规模上,认为货币政策存在“软绳效应”。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特别是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面对国内需求不足,回归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货币代表着需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对比关系的调控,主要就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来实现的。这时候,央行会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方式来不仅降低融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显著改善社会预期,提升风险偏好,在经济主体的逐利动机、选择能够带来更高预期回报机会的行为下,起到对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结构的作用。无论是2008年的美国经济危机,还是当初的安倍经济学,最初都是货币发动,当时市场主流都认为单纯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而后来美国经济并未陷入日本化的长期低迷、日本经济也走出了通缩,这些都表明了当时市场主流认知的局限性。
因此,要把“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理解,它们都是进行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不可偏废。
《21世纪》:上一次我国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在2009年和2010年,时隔14年再次以此定调货币政策,是否意味着政策发生较大转向?你怎么看明年货币政策可能采取的措施及力度?
鲁政委:央行11月8日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有力有效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明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今年支持性立场的基础上适度发力。
考虑到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库存周期逐步走向去库阶段、我国物价水平仍低于合意水平,预计央行在继续降息、降准的同时,可能通过买卖国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等工具的配合,呵护市场流动性,提升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在降息方面,近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BP,市场预期2025年还将降息50BP,这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调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明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仍有下调空间,预计7天逆回购利率的下调幅度在30BP~40BP;短端资金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资金利率的波动区间收窄。与此同时,预计LPR和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可能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具体可能包括继续下调活期和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存款利率的上限,通过下调存款利率上限在基准利率上的加点幅度,来推动实际执行的存款利率下行;强化存款自律等。
在降准方面,预计2025年降准幅度为50BP~75BP,配合买卖国债工具、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的使用,可以节约宝贵的降准空间,降准时点也可以更加灵活。考虑到存款增长的节奏和MLF到期节奏,2025年第一次降准可能发生在第一季度。降准不仅仅需要考虑流动性的“量”,还需要考虑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两个流动性指标在统计计算上的达标需求,降准提供的无期限长期资金不是其他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的短期限流动性资金所可比的。同时,降准对维持商业银行必要的净息差也会起到比公开市场操作更积极的作用。
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看,再贷款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调,并可能继续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可以考虑继续延期或者扩大支持范围。
支持消费补贴可扩围至“人力资本焕新”
《21世纪》: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振消费领域也有多项部署,一方面提出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另一方面也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此次提振消费的政策有何新意?你怎么看扩内需政策对明年消费的带动作用?
鲁政委:消费和收入有关,同时也受制于供给,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居民收入净增长与刺激消费政策的同步性,表明了下阶段在居民增收和消费场景培育两个方面将会有更大力度的支持。
一段时间以来,受疫情冲击、房地产阶段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对居民消费复苏带来了一定影响。决定人们消费支出的不是暂时性收入,而是持久性收入,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函数。持久性收入主要来自居民人力资本。要推动消费复苏、稳住楼市股市,就必须从收入端阻断降薪导致的负向循环,切实改善居民预期,同时财政补贴支持消费的行动也可以扩围至居民的学习教育,包括工作群体的再教育,即“人力资本焕新”甚至更重要。
今年以来国家实施“两新”(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提出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也提到了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这意味着国家不仅将加大力度支持实物商品消费,同时也将支持服务业消费。目前居民对很多服务消费有着刚性需求,刺激服务消费的潜力巨大。
当前很多教科文卫领域的服务业主要依靠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服务产品无论是供给数量还是丰富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我认为可以考虑按照“两条腿走路”的原则,推进教科文卫领域的市场化,在政府兜底基本保障的基础上,给予市场更大探索空间,通过供给侧改革激发服务消费潜力,不仅可以让更多适销对路的服务消费可以提供出来,还能够提供更多新增就业机会,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就业机会,反过来改善其消费。
《21世纪》:除了推动消费复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投资效益,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投资将如何发挥效用?哪些领域将成为下阶段投资的重点?
鲁政委:扩大国内需求的实现路径包括消费与投资,然而消费很多时候是居民部门的自主行为,相较之下刺激投资所能产生的带动作用更具有确定性。
在投资方面,国家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所需的投资重点有很大差异。根据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人类社会发展共分为6个经济成长阶段:一是传统社会阶段;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三是起飞阶段;四是成熟阶段;五是大众消费时代阶段;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对应我国的发展历史来看,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推进了制度基础变革,为经济起飞创造了前提条件,并带动了经济起飞。经过40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并在向大众消费阶段迈进,在当前这个阶段,需要更加关注技术进步与市场顺畅运行,这也意味着财政政策要将着力点转向支持技术升级、支持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这些都是扩大投资的方向。
此外,12月5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发展智慧住区、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开展数字家庭建设等11项重点任务。这个政策设计为相关领域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并将引导相关领域市场需求带动技术突破,从而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从钢筋水泥的实体投资转向数字化投资。简而言之,如果之前的城镇化投资更多是钢筋水泥的,未来则更多是数字化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