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消费市场火热异常,为全年经济开局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电影市场为例,2025年中国电影迎来“开门红”,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2月6日16时20分,2025年春节档上映新片(含春节档结束后)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110亿,创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新高。
电影市场的火爆,无疑是春节消费火热的生动缩影。回顾整个假期,从电影院的人头攒动到旅游景区的熙熙攘攘,从餐饮美食的香气四溢到文化娱乐的丰富多彩,面对春节这波消费热潮,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这波泼天流量稳稳接住,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文化盛宴。
2025年1月29日,一名观众在北京天天中影汇影院大堂的自助取票机上取电影票。记者 李贺 摄/新华社
01
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2025“中国年”在消费领域的表现格外亮眼。春节消费热,热出了新高度,热出了新气象,更热出了新活力。
商品消费“多点开花”。这个春节,各式年货、餐饮引领消费热潮。升腾着烟火气的年夜饭,是春节消费市场一道靓丽景色。一桌难求,成为不少餐厅的“新常态”。
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成为年货消费主力,他们对年货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食品、日用品,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意性、个性化以及与传统复兴年味的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悦己消费”正成为新春消费的新增量。相较于传统的“吃穿住行”,今年春节,鲜花、香薰、旅行和运动等能够提升个人情感满足的消费,正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旅游消费“热辣滚烫”。如今,旅游过年、过文化年已成为“新年俗”。2025年春节,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国内长线游、出境游以及周边游等旅游目的地都迎来不同程度的增长。冰雪游和避寒游“一冷一热”备受欢迎:哈尔滨凭借“冰雪经济”再次成为春节旅游市场的“顶流”之一,三亚、丽江、北海、西双版纳等城市同样成为热门目的地。“南北互游”的格局,体现了游客对多样化旅游体验的追求。
今年春节,“跟着春晚去打卡”成为国内旅游出行的又一热门主题。春节期间,春晚分会场取景地热度均上涨超50%,网友纷纷前往打卡“春晚同款”地标。从1月27日到1月30日,春晚重庆分会场主舞台的所在地,南岸区共接待过夜游客28.48万人次,同比增长44.39%。整个春节假期,重庆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316.1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62亿元,同比增长11.5%,文旅热度位居全国前列,“春晚流量”不断转变“消费增量”。
文化消费“百花齐放”。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非遗”在今年成为游客感受年味最热门的打开方式。陕西西安、山西晋中、河南开封等历史底蕴丰厚的城市搜索热度涨幅明显。在重庆,“非遗贺新春”主题活动累计已开展506场次,150万余人次参与,广大群众通过参与传统年俗活动,感受浓浓的年味。
电影市场持续向好,引领着假日经济的热潮,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等多部头部IP电影凭借精彩剧情、震撼特效吸引着观众走进影院。《哪吒之魔童闹海》还登上中国影史票房榜首。
1月28日,人们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一家酒店内吃年夜饭。肖本祥 摄/新华社
02
消费,一头连着千行百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从某种程度上说,春节消费的火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民众生活的繁荣与多彩,折射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春节消费热是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变化的生动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春节期间,人们不再简单满足于传统的年货购置和家庭聚餐,而是更加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旅游出行、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新型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消费方式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认知。火热的春节消费,逐渐成为人们展示自我、追求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春节消费热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生动实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春节期间,人们通过消费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如置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等。同时,现代文明元素也融入了春节消费中,如电商平台的年货节、线上红包的发送等。
这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与传承,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春节消费热还是经济发展活力和市场繁荣的直接体现。春节消费关联全年消费热度,也是年初消费的关键“晴雨表”。春节消费的火热,展现出强大的内需动力,购置年货、品尝美食、旅游观光,这些消费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生活,也极大地拉动了内需增长,反映了民众消费信心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增强。
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稳健增长,正是得益于其深厚的内需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春节消费热作为经济活力的缩影,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游客在四川省自贡市中华彩灯大世界拍摄彩灯。记者 唐文豪 摄/新华社
03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放在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的首位。
总的来说,制约我国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有效增长的因素仍然不少。接下来,抓好春节消费这股热潮,破除消费领域的障碍,激发民众的消费意愿和信心,是关乎市场活力与信心的大事,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策“礼包”要给足。春节消费热已经展示了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民众的消费热情,要让这种热情持续下去,政策支撑当有力有序。
一方面,可出台更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如发放消费券、提供税收优惠等,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春节假期,在消费品“国补”政策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推出“市补”“店补”等优惠让利,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红利惠及千家万户。接下来,可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拓宽优惠范围,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推广,提高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管,打击欺诈行为,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消费环境。这样,消费者才能更加放心,消费市场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产业升级当发力。要留住春节消费这股热潮,各行各业不能原地踏步,还需抓住机遇,“小步快跑”,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以旅游业为例,面对各地文旅竞争日益激烈、游客需求日益多元的现状,旅游企业应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丰富产品业态。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将“宠粉”进行到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一直以来,重庆在“特色”和“宠粉”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从火爆全网的洪崖洞夜景,到独具特色的山城步道,再到地道的重庆火锅和江湖菜,重庆文旅不断挖掘并展示着地方特色,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重庆的独特魅力。今年春节期间,重庆连续8天“封桥宠粉”,更是引得游客连连称赞。
消费供给需创新。需求的多元,是当下消费市场万千气象的直观体现。各行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洞察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比如,对于零售业而言,要引入更多独具特色、创新设计的商品,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文化行业则需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和市场空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万千游客出行的脚步声,是提振消费市场信心的最强音。春节消费热,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散了冬日的寒意,激活了市场的脉动。愿这股消费热潮如春日暖阳,持续照耀,不断升温,为市场的繁荣注入不竭动力,为千家万户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与活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