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证监会提出18条措施指明方向
持续向“新”聚力,又一份事关资本市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
中国证监会2月7日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共分为8个部分、18条措施,聚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突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集聚。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周小舟表示,实施意见是贯彻落实新“国九条”、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证监会将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分工安排,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对科技型企业的服务继续“升级”
细看这份改革政策文件,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仍然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聚焦的重中之重。
资本市场改革如何继续向“新”聚力?实施意见给出了不少关键信息。
对科技企业的服务将更突出“全生命周期”。
科技企业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为它们提供更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一直都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课题,探索在持续推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一系列部署,强调“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资本市场更好支持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次的实施意见围绕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各个环节,继续“升级”具体举措。
无论是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还是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大多层次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实施意见瞄准科技企业发展的全链条金融需求,提出不少更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举措。
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
“精准识别”,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周小舟介绍,实施意见重点聚焦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长期以来,如何评价拟上市企业的科创属性、如何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难点。
实施意见明确,进一步健全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的制度机制,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
此外,完善科技型企业信息披露规则;优化新股发行承销机制,适时扩大发行承销制度试点适用范围;优化并购重组估值、支付工具等机制安排亮点颇多。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支持更多创新型企业成长,相关改革举措值得期待。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科技金融不仅关乎资本市场的融资端,也关系着资本市场的投资端。资本市场是优质科技企业的成长“加速器”,优质科技企业也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重要源泉。
可以预见,随着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科创沃土将开出更多“繁花”。
据新华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