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燕菁】
在厦门,一位企业家无奈卖掉自己的房子。去年,土地市场遇冷,政府已完工项目的款项结算陷入停滞。为按时给员工发放工资,这位企业家只能将房产抵押获取贷款。
然而,政府的欠款迟迟未能兑付,最终他只能卖掉房子来偿还债务。一旦公司倒闭,按规定还需支付N+1的员工遣散补偿金。公司里许多员工已跟随他多年,工作年限超15年的不在少数,这笔费用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且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此前,李稻葵的一项估算显示,地方政府延迟或未支付的款项,直接与间接相加,占比高达GDP的10%!如此庞大的款项未能及时兑付,众多企业将面临经营困境,就像厦门这位企业家的公司一样。
这些企业在经营上并无过错,却因政府款项拖欠,面临难以熬过当前难关甚至倒闭的风险。若宏观政策制定者低估企业流动性危机的紧迫性,极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出现大面积倒闭潮。而对于已经倒闭的企业,即便投入大规模的救助资金,也难以挽回局面。
资料图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海峡城市研究所建议,应在春节前以最快速度刚性兑付各级政府的应付账款。具体操作方式为:央行通过地方银行,依据合同直接承兑政府的所有欠款,涵盖欠企业主体、个人主体(例如公务员、教师、警察等)的款项,无论金额大小,应兑尽兑快兑。
此项兑付以向市场注入紧急流动性为目标,不附加其他条件,仅要求地方政府对合同进行背书,确认合同真实性,从而将地方政府的项目款拖欠转化为对央行的负债。
相较于 “直升机撒钱” 给居民的方案,这一举措向市场紧急注入流动性的渠道更清晰、更纯粹,引发的争议最小,且实施速度最快。春节是我国最大的消费季,如此能有效提振市场,为两会营造良好的经济繁荣预期。一旦这笔巨额资金流入市场,企业利润和家庭收入会即刻增加,政府税收也会随之增长。
鉴于当前较低的融资成本,新增税收超过利息支出的可能性较大,从宏观层面来看,央行的负债不会成为坏账。与其他救市措施相比,该措施最大的优势在于见效快,能为后续陆续出台的重要政策争取时间。
海峡城市研究所建议,将这一举措纳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 “全方位扩大内需为今年首要任务” 的 “超常规” 政策之中。目前,市场各界都在期待两会推出更具力度的政策。但即便有超预期的政策出台,许多中小企业可能也无法坚持到政策落地生效。
面对这一危局,不少经济学家提议政府采用 “直升机撒钱” 的方式,向居民大规模发放消费券。但海峡城市研究所认为,从以往部分地方推行“以旧换新”政策刺激消费的情况来看,这类一次性的刺激措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为企业明白,这类手段只是一次性的,仅能用于清理库存,无法带来新增需求。
将地方政府对社会的债务转移至央行,并非单纯救助地方政府,而是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银行的核心职能之一便是 “创造” 货币。降息、降准虽能增加 M2 货币供应量,但只是增加了银行的 “货币库存”,只有通过信贷投放,才能将货币真正注入市场,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
地方政府将对市场的债务转变为对央行的债务,表面上债务总额并未增加,但在此过程中,能帮助银行将库存货币转化为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币。而只有真正流通的货币,才能有效扩大内需,扭转市场的悲观预期。
央行支付的款项转为政府对央行的负债后,可由央行成立专门的资产公司,与政府逐项进行债务追讨。这一举措既能维护地方债的信用(地方债信用是极为宝贵的资产),又不会免除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仍需对央行负债)。
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内需,不仅在法律层面维护了社会秩序,在分配层面也不易引发争议,其效果远优于无差别发放消费券。海峡城市研究所判断,赶在春节消费高峰前大规模兑付政府欠款,既能极大地提振市场信心,也能更显著地拉动内需。
最后,谈一谈扩大内需的问题。
海峡城市研究所发现,目前多数政策聚焦于政府如何支出(如各类补贴、减免、奖励等),却较少关注资金的来源。从宏观层面来看,扩大内需的资金来源远比资金去向更为关键。如果资金来源于财政,那么无论发放多少资金,都难以带来新增消费,最多只是消费的转移;而如果资金来源于金融领域(国债、股市、房市等),则能够带来新增内需。
也就是说,只有当资金来源于债务端的扩张时,货币总量才会增加,进而产生新增内需。资本市场的扩张对内需的影响远比政策制定者所认为的更为深远。
例如,若给每位居民发放1万元,14亿人就需要14万亿。若这笔钱从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就不得不削减其他部门(如教育、社保、国防等)等额的开支,社会总需求并不会发生变化;但如果用这14万亿购买股票,股票价格可能会涨至2万元甚至更高。将1万元股票发放给居民,政府账面上仍持有1万元资产,而发放给居民的1万元股票则来自新增的财产性收益。
虽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案例,但充分反映出同样是 “直升机撒钱”,财政发钱和金融发股对消费的拉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只是一次性工资收入,后者则相当于国家给每个家庭注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