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一张仅有两段对话的截图在股市引起巨大关注,截图称“监管部门指导上市公司1月15号之前释放全部利空”,还言之凿凿称“保险公司大额赎回公募基金”。
这条无主体、无来源、无核实的“三无小作文”,在1月2日下午被广泛传播。不少投资者看到该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减仓避险,然后才是核实求证,进而作出重新买入或进一步卖出的决策。然而,普通投资者要核实这样一条“三无”消息并不容易。
好在盘后证监会紧急发布答记者问,明确回应“这些信息都是谣言”,该消息的传播链条才算被彻底切断。
这并非“小作文”在股市首次“作乱”。2024年6月,就有自媒体称“转融通疯狂报复,难怪市场持续下跌,转融通(6月12日)一天新增近1.7亿股”;9月有网民捏造信息称“转融通数据全是造假,融券卖出量没有上限,做空无限筹码无限子弹”;12月,有网传消息称数十家上市公司将被退市......此类消息引发投资者担忧,造成市场恐慌。
伴随社交媒体多元形态快速发展,各类未经核实甚至被蓄意捏造的消息在各大平台时不时引起波澜。“小作文”往往以撩拨情绪、博取流量甚至直接攫取利益为目的,无论是流量导向、情绪导向还是利益导向的谣言,对广大受众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其中,股市“小作文”的危害更为直接。从最简单粗暴的“股市黑嘴”、盘后票交易等违法模式,到近年来越来越隐蔽的 “三无消息”,每一次“小作文”的广泛传播都给资本市场带来明显扰动,对投资者交易决策造成严重困扰。
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是法律明文禁止的。
《证券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证券市场信息必须真实、客观,禁止误导”“传播媒介及其从事证券市场信息报道的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与其工作职责发生利益冲突的证券买卖”“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当前监管部门正在“两边作战”。一是“以快打快”,提升澄清效率,更及时地切断虚假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二是追根溯源,各部门联合协作,对编造、传播股市谣言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以答记者问方式快速澄清谣言,已经成为监管部门的常规动作。此前,针对“转融通疯狂报复,难怪市场持续下跌,转融通(6月12日)一天新增近1.7亿股”的消息,证监会当日发布答记者问,对转融券出借数量变化作出详细解释,对传言进行分析并指出其错在何处,同时披露了更多权威数据,给投资者提供更多信息支持。针对网传批量退市消息,证监会也在当日作出回应,详细解释了退市的不同情形,为投资者判断不同阶段公司的不同风险提供客观依据。
同时,证监会与公安部门加强合作,强化对消息来源的查处,提高打击力度,净化资本市场环境。
2024年9月,公安机关查处一起自媒体运营人员恶意编造网络谣言进行吸粉引流、非法牟利、扰乱社会秩序的案件,三名责任人故意编造发布涉转融通谣言信息,误导公众认知,涉嫌扰乱金融秩序,遭公安机关依法处罚。2023年11月,王某等人编造资本市场虚假信息和谣言,制作虚假新闻图片,使用技术手段仿冒境外通讯社新闻网页,在微信群内传播,经多人转发,严重误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扰乱了资本市场正常秩序,相关责任人最终被采取教育制止、传唤警告、拘留处罚等措施。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据公安部数据,2024年1月至9月中旬,“净网2024”专项行动办理的网络谣言类案件多达2.7万余起。
仅靠监管部门的事后澄清以及事后查处,难以彻底清除“小作文”纷飞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危害。净化资本市场环境,需要各类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在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监管处罚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协同构建清朗信息环境,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推动资本市场透明度不断提升。
(作者系第一财经记者)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