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的风雨历程中,富士胶片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实现了从胶卷巨头到多元化事业集团的华丽转身。一部波澜壮阔的企业进化史中有哪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决策,未来富士胶片又要走向何方?
“我想创造一个未来,为富士胶片集团一个能够持续带来价值,通过我们商业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未来,通过实现可持续增长,富士胶片集团将继续传递笑容。”富士胶片集团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后藤祯一说。
富士胶片集团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后藤祯一
栉风沐雨,拓宽行业机遇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的摄影胶片市场被外国产品牢牢把控,本土胶片产业近乎空白。1934年,大日本赛璐珞株式会社的感光胶片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富士写真胶卷株式会社,开启了传奇之旅。当时富士写真胶片株式会社的总部——足柄工厂(现为神奈川工厂足柄厂区)随之投入运营,正式生产摄影胶片、相纸、干版等其他感光材料,成为富士胶片在影像领域迈出的第一步。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富士胶片终于在胶片感光度、色彩还原度等关键指标上取得了突破,为其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1976年,富士胶片发明了高感度彩色胶卷F-II400,在技术上超越竞争对手柯达;1981年,富士胶片首创使用特殊感光版代替X光诊断图像系统,并于1983年发布了使用该技术的“FCR(Fuji·Computed:Radiography)”。到了2000年,胶片业务到达了巅峰,富士胶片经营普通胶卷和彩色相纸的胶片业务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60%,利润则占2/3。
但此时,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颠覆摄影行业。2000年至2005年间,全球胶卷市场的规模以每年20%-30%的速度锐减。当销售额和利润大幅下滑,富士胶片的出路在哪里?
“21世纪初富士胶片面临危机,甚至关乎我们公司的存亡。当时市场对我们主力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为了开拓新的业务,我们进入了‘探索期’,来研判如何将我们的技术应用于新领域,之后,在‘验证期’我们缩小范围进一步聚焦,通过业务转型,以期取得新的成功。”后藤祯一说。
2004年初,富士胶片发布了中期经营计划“VISION75”,旨在“挽救衰落的富士胶片,实现销售额2万亿-3万亿日元,继续保持国际领军企业的地位”。该计划明确了三个基本战略:实施彻底的经营结构改革、构筑新的发展战略、强化关联经营。
“VISION75”计划的实施是富士胶片转型的关键一步。首先是经营结构改革,富士胶片对全球工厂进行了整编,整合专业洗印公司,并痛下决心裁员5000人,用于经营结构改革的经费高达2000多亿日元。
在构筑新的发展战略上,富士胶片对自身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比市场需求完成了四象限定位图,将技术强项应用到生物医药、高性能材料等新领域的发展方向,选定了重点事业领域,实施了“强化现有收益项目”和“开拓新市场”两手抓的新成长战略。
富士胶片通过四象限分析选定重点事业领域
富士胶片利用在胶片生产中积累的核心技术,进军医疗生命科学领域,通过并购行业内的其他拥有关键技术的优秀企业,解决了技术转化过程中的难题。在电子材料领域,富士胶片充分发挥其在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技术优势,为半导体制造提供了多种关键材料,如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中使用的光刻胶等。在文件处理和办公设备领域,富士胶片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其多功能设备为例,不仅具备传统的打印、复印、扫描、传真功能,还融入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这些举措让富士胶片重新焕发生机。
“2021年起,当我成为首席执行官时,我们医疗健康和半导体材料业务已进入‘新增长期’。”后藤祯一说。
但富士胶片始终没有放弃影像事业,在这个领域坚守初心,通过不断创新,为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了独特的产品和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