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吕栋)
小米AI眼镜要来了?
昨天晚上(2月6日),小米眼镜官方微博“悄悄上线”的消息引发关注。在市场看来,这意味着传了许久的小米AI眼镜或将正式到来,“百镜大战”迎来重磅级选手。
然而2月7日一早,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王化公开否认新官微上线。他写道,“大家如此关注小米眼镜十分欣慰,在此感谢大家,不过非常抱歉要扫大家的兴了,该帐号为多年前申请,并非新上线,特此说明!”
账号虽然不是新的,但也间接佐证了小米早就想布局眼镜赛道的想法。资本市场上,在手机和汽车等业务加持下,小米集团股价今天涨近4%,市值突破万亿港元。
从去年以来,小米AI眼镜出现了多个传言。有自媒体称,小米AI眼镜已经获得入网许可,原定于2025年3月-4月发布,现预计将于2月与小米15 Ultra等产品同台亮相。
还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数月前就已经和歌尔股份合作,计划推出新一代AI眼镜,甚至还提到了“雷军预期在30万台往上”。但歌尔股份去年11月回应称,该公司不透露客户具体信息,主要产品可应用于AI眼镜等终端产品,但AI眼镜业务当时尚未量产。
无论是媒体还是投资者,对AI眼镜的关注度为何一直居高不下?
某AI眼镜宣传图
一方面是因为AI眼镜比较轻,佩戴便携。
像之前备受关注的Meta Ray-Ban,重量仅49克;去年11月上市的 AI+AR眼镜Rokid Glasses,重量也是49克;去年9月发布的星纪魅族StarV Air2重44克;今年1月CES上亮相的雷鸟V3重量仅39克,小米AI眼镜则被传出重量为50克,但仍不到Meta和苹果VR设备的十分之一,也轻于不少AR眼镜。
第二个是交互方式的变化。AI眼镜是VUI(语音交互界面),主要通过语音、TTS(文本转语音)以及指示灯反馈进行交互;AR眼镜是GUI(图像交互界面),主要通过显示、触控以及语音和TTS进行交互。
举例来说,AI眼镜Meta Ray-Ban搭载了多模态人工智能,用户可以通过“Hey Meta”指令唤起AI,除了用于查询天气、时间、体育比赛、新闻节目等日常基础信息,用户还能通过“HeyMeta,look And...”等指令调用摄像头以实现更多视觉化的操作。如可以将眼镜摄像头对准冰箱,然后询问AI里面的食材可以用于做什么菜、如何穿搭衣服、识别眼前的建筑、询问花园中某种植物所需的浇水量等。
Meta发布第二代AI眼镜Meta Ray-Ban,售价299美元起
第三个原因则是AI落地。华泰证券的最新研报称,今年的“百镜大战”有望为消费电子产业链提供新的增长机遇,也为Deepseek等国内大模型的落地,提供理想的硬件载体和应用场景,AI眼镜有可能率先成为大模型真正落地的应用场景。在此之前,雷鸟V3接入了通义千问独家定制大模型;百度尚未上市的小度AI眼镜,以文心大模型为技术底座;小米AI眼镜则被传出将接入小米大模型,并被纳入小米生态。
再加上AI眼镜的产业链并不复杂,从硬件拆解来看,AI眼镜的核心产业链环节包括SoC芯片、存储芯片、摄像头、声学、电池、PCB和组装等环节,暂时未涉及新增零部件产品,现有消费电子产业链能力完全可以满足AI眼镜的生产。因此无论是消费电子巨头、互联网大厂还是创业公司,几乎都在涌入AI眼镜赛道。
简单梳理市场信息来看,除小米外,包括三星、Meta、苹果、字节跳动等巨头,以及百度、小米、TCL、Rokid等国内外企业都计划在今年推出全新AI+AR眼镜产品,或在AI眼镜产业链进行布局。CES上的“百镜大战”让人叹为观止,赛道拥挤加剧已在所难免。
春节前,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曾在直播中透露,华为即将发布一款“全国人民都买得起的、意想不到的产品”。他直言,这款产品将打破常规,足以引发全国人民的抢购热潮,预计将在3月正式发布。这一消息被部分分析人士解读为,华为可能也会推出AI眼镜类产品。
但不可否认的是,AI眼镜虽然充满想象力,但短期内可能很难赶上智能手机的体量。
IDC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市场出货量为1280万副,同比增长26%,中国AI眼镜市场出货量为280万副,同比增长107%。这与全球12亿部、中国近3亿部的手机出货,难以相提并论。行业唯一的爆款Meta Ray-Ban一年下来,也才卖出100多万台,这个数量是手机厂商们发布新品时数天内就能达到的销量。
某AI眼镜宣传图
眼镜定价可能是影响销量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体验和实用性。
在当下,无论哪类智能眼镜,都难以摆脱续航、重量和算力的“不可能三角”,与所有智能终端一样,智能眼镜功能越多,能耗就越高,如果扩大电池容量,又会影响到眼镜的重量。例如Meta Ray-Ban智能眼镜单次充电只能使用4小时,雷鸟V3拍摄续航也仅大于30分钟。
AI的成熟性也成为顾虑。去年底,AR创企XREAL创始人徐驰曾对观察者网坦言,AR是AI最好的载体,AI是AR最好的交互,但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公开说要发布AI眼镜,是因为觉得今天还有差距。“怎么能让AI眼镜的体验,要比手机上的AI应用更好才行,但很遗憾今天市面上的AI眼镜还没有做到。但我确实认为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这一两年之内,一定会看到一些重大转折,这块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颠覆式的。”
但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众多实力不菲的玩家入局,以及技术和产业链的进一步成熟,AI眼镜乃至AI+AR眼镜仍有上升空间。今年1月,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曾直言,2025年注定是AI眼镜的世纪大战之年。
中泰证券去年底的研报指出,AI智能眼镜是未来发展AI应用的高潜力载体,目前的发展阶段可以对标2014年的智能手表,后续放量可期。维深Wellsenn XR的数据则显示,预计到2029年,AI智能眼镜的年销量将达到5500万副,到2035年有望突破14亿副。
在AI亟需寻找更多落地场景的当下,AI眼镜正被市场捧得越来越高。但“百镜大战”也将导致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各大厂商要想在这场AI眼镜军备赛中突出重围,都必须在技术和体验上拿出更多吸引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