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ST曙光的股民还能不能再见到曙光。
1月16日,上市公司ST曙光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很惨,预计亏损2.9-3.4亿。
其实,应该在“惨”的前面再加上个“一如既往”,如果从2012年算起,ST曙光已经连续扣非亏损13年了。
尤其是近4年来,平均每年亏损3-4亿,非常稳定,ST的帽子越戴越紧,留给股民的烂摊子也越积越大。
春节期间,有股民在股吧里号召大家都去给ST曙光的实控人拜年,我想这个“拜年”背后的祝福语绝不会是“万事如意”。
不过,当前的实控人梁梓、权维夫妇也只是个接盘者,真正把麻烦带到A股的创始人早已经落袋为安、完美逃离了。
有多完美?
2017年,ST曙光的股价只有10元出头的时候,创始人李进巅、李海阳父子居然卖出了23.31元/股的高价,溢价率高达130%。
也就是这有如神助的一卖,父子俩一次性清仓离场,提走了31亿,而如今ST曙光的总市值都不到20亿。
跑得太有水平了,以至于创始人李进巅对自己的“神之一手”也颇为满意,曾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EMBA班学员分享会上坦言:
“我的职业生涯也算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实际上,李进巅的职业生涯可不只是商海,还有官场,根据媒体报道,下海之前,他曾当过地委宣传部部长,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干部。
干部下海创业,本来不算什么新鲜事,不过,李进巅与别人的主动弃官从商不同,他是被摘掉官帽子后被迫下海的。
李进巅祖籍山东,其父亲年轻的时候跟着山东的老乡一起闯关东到了东北后,在辽宁丹东定居了下来,李进巅就出生于丹东。
1962年,16岁的李进巅初中毕业,进入了丹东市运输联社,由于脑袋灵光、勤奋肯干,加上有文化能写会算,很快就被调到了管理岗位上。
之后官运亨通,一路从普通科员升为办公室主任,又到运输公司党委副书记,1974年,才28岁的李进巅就当上了宣传部部长。
不可否认,李进巅如此快速地升迁肯定有其过人之处,但那个特殊的年代也是重要原因。
1973-1974年,由于特殊年代的需要,有不少干部是以“双突”的形式被提拔的,简单说就是突击入党、突击提干,李进巅就是其中之一。
来得快,去得也快,1977年,李进巅就因“双突”干部的身份被清算,于1978年离开了官场,进入丹东市汽配厂成了一名普通工人。
从副厅级干部到普通工人,正如唐伯虎所说: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太刺激了,但更刺激的还在后面。
李进巅因为“十年”间工作太用力,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在工厂里一直得不到重用,而到了1984年,干脆被放弃使用了。
那一年,丹东汽配厂迎来了一名新厂长,一上任就开始裁员,李进巅本来就不受重用,自然被放进了裁员名单,而正是这一裁,把李进巅逼进了商海。
不得不说,脑袋灵光的人总是能踩中时代的节奏,1984年正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元年,而李进巅就成了第一批尝试者。
当然,敢于吃螃蟹的人不只有勇气,还有底气,李进巅的底气来自于其岳父,在岳父的资助下,李进巅与一起被裁的几个工友合伙,办起了曙光机动车配件厂,就是现在ST曙光的前身。
80年代根本没有民营汽车厂,做汽车配件只能卖给公家,但李进巅已经没有官方资源了,再三权衡后,李进巅把产品方向定为北京吉普212的车桥。
这个定位很关键,一方面,几个工友都是坐车桥的,有现成技术,另一方面,当时212吉普车是全国保有量最大的车,相应的维修量也就大,而私人维修厂就是李进巅的突破口。
1985年,212吉普的车桥产品搞出来后,李进巅就到全国各地的汽车展览会上去叫卖,远在乌鲁木齐的一个汽修厂老板成了他的第一个客户。
这么大老远的汽修厂为啥会看上李进巅的车桥,其实原因很粗暴,就是价格,彼时国企仍是计划经济下统筹运作,当然竞争不过灵活自由的私人小厂。
于是,有一就有二,李进巅的车桥生意就这样起步了。
不得不说李进巅是个运作的高手,三年时间就在细分行业称王,到1988年就已经做到年销1万架车桥,利润上千万,成为了辽宁第一大民营车桥企业。
只是会运作商业还不够,还得紧跟政策步伐,号准政商脉络一直是李进巅的法宝。
1991年,股份制试点推出,李进巅第一个向发改委提交了申请,曙光股份诞生。
1996年,A股上市公司实行名额配给制,辽宁省分得4个指标,李进巅到省里跑了一圈后,就获得了其中的一个名额。
2000年,曙光股份启动上市,按照李进巅自己的说法,没费什么劲,自己在上市前跑到天安门广场5块钱买了一束菊花去瞻仰了教员。
然后发审会上,委员会的委员只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上市?
李进巅的回答是:我想成500强。然后,曙光股份就上市了,成为辽宁省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IPO之后的李进巅不再满足于只做配件,2002年,在其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运作下收购了国企黄海汽车,从而跨入了整车行业。
如果从时间上来看,李进巅算是较早的一批民营汽车人,吉利2001年刚拿到整车资质,比亚迪则2004年才推出第一款车F3。
而曙光股份2003年就已经年销5000多辆整车了,尤其在公交车这个细分领域,一度是国内的销量冠军。
2005年,眼看山河一片大好,50岁的李进巅把公司大权交到了留洋归来的儿子李海阳手中,自己则在退居幕后指挥,准备中西结合延续造车梦。
然而,父子俩的中西结合却没能成功,父子俩在客车、SUV之间来回摇摆,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大好机会,到2012年,曙光股份的主营业务开始陷入亏损。
如前所说,这一亏,就成了曙光股份的惯性,一口气连亏了13年,而李进巅父子则从2015年就开始筹划退出了。
2015年,即将70岁的李进巅向董事会申请辞去所有职务,2016年,儿子李海阳也辞去了董事长的职务,2017年,父子俩就把全部股权一股脑全卖了。
对于离场,李进巅说自己经过了再三思忖,非常舍不得,但为了让更有能力的人带着曙光股份继续“朝着太阳走”,只能忍痛割爱。
《朝着太阳走》是2011年出版的李进巅的个人传记,现在看来,李进巅确实是朝着太阳走的,只不过,把股民留在阴雨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