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厂商已落地 “端到端” 智驾方案,蔚来意图追赶。
文丨魏冰 赵宇
编辑丨卢洁萍 龚方毅
我们独家获悉,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团队即将完成多个重要岗位的人事变动,涉及交付团队、“端到端” 团队等。有知情人士称,这主要是因为蔚来智驾方案的交付效果未达预期、“端到端” 智驾方案落地进展较为缓慢。
蔚来智驾部门下设十多个子部门,本次调整涉及其中的大模型部、部署架构与方案部、时空信息部的负责人。据悉,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任少卿将接替彭超,直管大模型部;陈昆盛将接替秦海龙,任部署架构与方案部负责人;时空信息部负责人袁弘渊已提出离职,张红霞目前已接管其工作,同时是可能的继任人选之一。加入蔚来前,张红霞曾在百度工作。被替换的彭超、秦海龙,将改作为方案负责人,组成虚拟战队,负责交付,向任少卿汇报。
蔚来还建有人工智能平台,为智驾研发提供云端算力、数据闭环等基础设施支持,负责人不变,仍为白宇利。
我们就上述人事调整向蔚来确认,蔚来回应称,这是为了确保先进功能更好的交付给用户,同时满足业务多平台、多功能的业务需要,和敏捷的应对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变化,进行的主动调整。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我们,整个蔚来智驾部门今后将分成技术委员会、资源、方案三个部分。其中,方案负责人不直接带团队,也不再负责核心业务,但是有权参与团队内成员的绩效评定。
一位接近蔚来的人士称,新设立的技术委员会将作为中台,加强平台的易用性和稳定性。另一位接近蔚来的人士分析称,调整后的架构是一个 “战备架构”,目的是尽快提高智驾方案的量产交付速度。
今年 6 月,蔚来智驾团队已完成过一次架构调整:为推进 “端到端” 技术研发,蔚来当时将原来的感知、规控团队合并为大模型团队,由原感知团队负责人彭超任负责人。任少卿告诉团队:要放弃业界沿用多年的 “感知-决策-规控” 传统范式。
“端到端” 方案是高度集成、融合的,其研发需要打破很多部门的边界。对于蔚来来说,在调整方向做 “端到端” 智驾方案的第一年,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所有人心态的对齐。
蔚来于 2016 年启动智能驾驶自研,早于绝大多数国产造车新势力,也曾在 2020 年 10 月量产高速 NOA 功能,是第一家完成此项功能落地的国产车企。
去年下半年,特斯拉在北美推出 FSD V12 版本,率先用 “端到端” 重塑量产智能驾驶的算法架构,国内多家新势力车企和智驾供应商跟进。目前,理想、小鹏两家车企,以及华为、Momenta、元戎启行等智驾供应商均已完成 “端到端” 方案的全量推送。
但截至目前,蔚来仍未向用户全量推送 “端到端” 智驾方案,而是在今年 7 月实现了基于 “端到端” 算法的主动安全功能(包括 AEB 自动刹车等)上车。
对此,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解释称,蔚来智驾研发团队的工作目标是为用户 “解放精力、减少事故”,因为交付任务比较重,蔚来选择从安全角度出发,将主动安全(AEB)作为优先落地的功能,并希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可用性和使用时长。“我们也在做端到端智能驾驶,但优先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安全。” 李斌说。
除了 AEB,蔚来还在上周宣布,计划在不久后推送的 Banyan 3.1.0 版本中新增自动紧急避让 AES 功能,它就是基于大模型架构研发。届时,蔚来将成为继理想、华为之后,国内第三家推出 AES 功能的公司。
今年 6 月,白宇利在第六届北京智源大会上说,“端到端” 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任务,在数据量足够大、算力也足够充足的情况下,“端到端” 模块的联合优化将整体提升系统功能和体验上限,但前提是有足够高的工程化效率。否则,“端到端” 研发链路简化带来的闭环效率红利,都会被低效的工程效率吃掉。
7 月,任少卿还在蔚来创新科技日活动上说,蔚来世界模型 NIO WorldModel 的开发和训练已历时一年。他觉得这个模型会像人类大脑一样,能在 100 毫秒内推演出 216 种可能发生的交通场景,还能基于 3 秒钟驾驶视频生成 120 秒的想象视频,比当前已量产的 “端到端” 模型更为先进。
刚刚过去的 NIO DAY 上,蔚来发布了行政旗舰轿车 ET9 ,李斌将其定义为“蔚来十年技术的结晶”,是可以让外界明白“蔚来十年来累计投入的 500 多亿研发费用花在了哪里”。NIO DAY 结束后的媒体沟通会上,李斌认为 ET9 的智驾能力在安全和可用性上都更高,李斌说 ET9 具备七重冗余,它的算力、它的传感器的能力,比二代平台更进一步,“全球没有哪个车可以达到像 ET9 一样的智驾水准,即便是 Robotaxi ”。
但这些解释没有完全消除外界对蔚来智驾研发的质疑。一位曾在美国硅谷工作多年的智能驾驶从业者告诉我们,自动驾驶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有了人才之后,其他东西都会有。”
蔚来不缺智驾人才。多位接近蔚来的人士称,蔚来智驾部门的人才密度高于大多数国产车企。其中,蔚来智驾研发一号位任少卿于 2020 年加入蔚来,任首席专家、助理副总裁,2023 年升任研发副总裁。加入蔚来前,任少卿曾任 Momenta 合伙人兼研发总监。
和任少卿一样,蔚来智驾部门多位技术主管也曾在 Momenta 工作,如陈昆盛曾任 Momenta 产品工程执行总监,从 Momenta 离职后曾任旷视科技副总裁,于 2023 年 7 月加入蔚来;彭超曾任 Momenta 高级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2020 年随任少卿加入蔚来;白宇利是 Momenta 初创团队成员,曾任 Momenta 基础平台负责人,2020 年加入蔚来。
此外,Momenta 原环视感知负责人梁继、原高级项目总监王卓、原算法专家徐抗、原高精地图产品负责人刘羽佳等人,也都在 2020 年之后陆续加入蔚来。
在人才之外,算力被认为是 “端到端” 智能驾驶方案研发的另一瓶颈。蔚来在这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
在车端算力方面,多位智能驾驶业内人士曾对我们分析称,蔚来的车端算力在全球所有车企中最高,其第二代车型采用的 NT2.0 平台标配 4 颗 Orin-X 智能驾驶芯片,总算力达 1016 TOPS,是理想和小鹏高阶智驾版本车型的两倍,本来有机会用更充足的算力部署 “端到端” 大模型。
在云端算力方面。蔚来截至去年 9 月的云端算力集群规模为 1.4 EFlops,还借助自研的分布式缓存系统,将千张规模云端训练卡的并行训练加速比提升至 91% 以上,其有效训练时长占比超过 96%。任少卿称,蔚来采用的 “群体智能” 验证方式还可大幅降低对于云端算力的需求。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蔚来智驾此次人事变动可以看作半年前架构调整的延续,核心目的是找出蔚来在 “端到端” 研发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相关负责人。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代表着蔚来对近一年来智驾研发的反思和修正。
黄帧昕对此文亦有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