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消息,欧洲大陆对SpaceX的崛起及其极具争议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感到不安,这并不难理解。
在太空探索和安全通信领域,SpaceX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超越了欧洲航天局(ESA)及其机构合作伙伴。例如,去年SpaceX完成了134次轨道发射,而整个欧洲(不包括俄罗斯)加起来仅有3次。SpaceX目前运营着一个由7000多颗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宽带互联网,而欧洲则希望在2030年前建成一个规模远小于SpaceX、仅覆盖欧洲的卫星网络,预计成本高达110亿美元。
欧洲有充分理由对与SpaceX的合作保持谨慎态度。首先,欧洲希望保持独立的太空进入能力,并构建自主的太空通信网络。其次,从SpaceX购买服务将削弱欧洲本土航天产业。最后,或许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马斯克近期在社交媒体上高举“让欧洲再次伟大”的口号,频繁抨击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政府,试图推动右翼强硬派上台,取代当前温和的执政联盟。
综上所述,欧洲希望对SpaceX的主导地位作出有力回应,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
美国银行家能拯救欧洲航天业吗?
然而,欧洲航空航天巨头空中客车(Airbus)目前采取的策略却堪称“最糟糕的主意”。据彭博社报道,空客已聘请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担任顾问,希望打造一家能够与SpaceX抗衡的欧洲太空与卫星公司。
报道称,该计划仍处于早期讨论阶段,参与方包括法国的泰雷兹集团(Thales)和意大利的莱昂纳多公司(Leonardo S.p.A.),目标是联合建立一个涵盖多种航天服务的企业联合体。莱昂纳多公司还聘请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提供咨询,这一项目被称为“布罗莫计划”(Project Bromo)。(值得一提的是,韦氏词典解释,"bromo" 是溴化物的一种,源自希腊语 "brōmos",意为“难闻的气味”——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吉利。)
过去15年间,欧洲企业一直在努力追赶美国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该行业不仅由SpaceX主导,还包括几十家活跃的竞争者。欧洲落后的部分原因在于,欧洲航天局在推行固定价格合同和建立公平竞争环境方面动作迟缓,导致新兴航天企业难以与传统机构竞争。此外,相较于美国,欧洲的创业环境较为保守,企业获取风险投资的机会也较少。
尽管近年来欧洲航天局已尝试改革,例如推出“欧洲运载火箭挑战赛”(European Launcher Challenge)等竞赛项目,但事实证明,欧洲在商业航天生态系统的构建上仍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中国。
指望空客与欧洲其他航天巨头联合起来,在太空产业中变得更加灵活高效,恐怕不太现实。这些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复杂的官僚体系和僵化的企业文化,想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绝非易事。
会重蹈“联合发射联盟”的覆辙吗?
这一计划看起来注定会失败。
20年前,美国军方曾迫使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和波音(Boeing)合并各自的火箭发射业务,成立联合发射联盟(ULA)。当时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运营效率。然而,结果适得其反:发射成本大幅上升,美国商业航天市场长期被外国公司蚕食,直到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实现高频发射,才扭转了局势。
认为高盛和美国银行的金融家们能够深入欧洲几大航天企业的核心,最终打造出一家精简高效、极具竞争力的公司,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这一目标的实现,恐怕比“在火箭发射台上看到独角兽跳舞”还要难。(辰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