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临近,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人头攒动,在这里购买时尚单品、品尝上海老字号风味美食,或者购买药品,一部手机一个数字人民币付款二维码就能全部搞定,甚至“无电无网”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支付。数字货币(CB-DC)正伴着数字经济的时代步伐,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商户橱窗展示可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 (余继超 摄)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开始研发数字人民币,2019年开始第一批试点,2020年进行第二批试点,2021年发表白皮书,2022年发布数字人民币APP,并安排更多城市加入试点。目前,上海、厦门、广州等地正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也从个人消费场景(C端)到薪资发放、普惠贷款、绿色金融等对公企业服务(B端),持续拓展到财政、税收、公用事业等政务服务场景(G端)。
不过,记者近日实地调研发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受理环境仍有待提高,数字人民币应用陷入“没有活动就没人用的”尴尬境地。深化跨境应用和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人民币基础能力建设,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从零售扩展至批发,从支付扩展至包括存、贷、汇、投等在内的广义金融业务,或许能化解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的尴尬境地,这也是当下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的方向。
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
近年来,多省市细化、深入部署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2024年4月,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印发《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引导产业链应用数字人民币。到2025年,打造100个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解决方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区、107个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
2024年下半年,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共福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数字人民币在工程款支付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为发挥数字人民币高效率、低成本优势,根据福州市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三年(2024—2026)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深化数字人民币在工程款支付应用的增量扩面,在该市开展数字人民币工程款支付应用试点工作。
2024年11月底,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一轮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明确,要进一步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与服务创新,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形成场景覆盖面广、支付服务体验良好、创新应用丰富、各方参与积极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2025年伊始,广州市委金融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广州市数字人民币工作行动方案》,从七个方面明确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并按增量扩面阶段(2025年6月)、创新场景阶段(2025年底)和探索突破阶段(2026年底)三个阶段分步推进试点工作。在增量扩面阶段,争取在民生、体育、消费、文旅、公交、预付费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取得明显覆盖,促进数字人民币增量扩面、提质增效,使钱包量、交易规模等指标保持在全省前列,巩固前期数字人民币试点成果。在创新场景阶段,聚焦跨境支付、港航贸易、示范区建设、预付费监管等重点领域创新场景突破。在探索突破阶段,争取到2026年底基本实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特定区域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指出,近些年,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首要目标还是在测试层面居多,检验数字人民币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风险可控性等,为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推广奠定基础。此外,扩大数字人民币在不同地区、不同场景、不同人群中的应用覆盖,逐步建立完善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也是明确的目标。目前看,创新还主要集中在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技术的结合上,可根据交易各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
硬钱包受理环境待提升
数字人民币(e-CNY)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不需要银行账户就可以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与实物人民币1∶1兑换,共同构成法定货币体系,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还支持无网或者无电支付,并可搭载智能合约。
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根据身份识别强度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非实名)钱包。自2019年开始试点至2024年7月末,数字人民币APP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7.3万亿元。记者近日在上海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数字人民币已经嵌入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多数地方都能受理数字人民币扫码支付。在银行营业网点的智能机具上,通过身份识别就能升级为一类钱包。
深冬的上海街头,寒风阵阵,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汇聚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热闹依旧。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作为上海标志性商圈的南京路步行街不仅支持使用境外卡刷卡消费,还支持移动支付和数字人民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