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超市采购最大的工作,莫过于根据过往的销售数据预估每一个供应商的年度销售,并结合公司下达的下年度合同费用预算指标,开始与供应商的年度合同谈判工作;供应商也在根据每个系统的供货、退货、费用实际支出及回款情况,统计费效比并做下一年度的谈判规划。
今年的情况与往年相比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今年9月“永辉”、“家家悦”等大型连锁提出了去除供应商费用,商品“裸采”,许多商超体系纷纷跟进,此举一出,不仅很多系统采购无所是从,大部分供应商也一头雾水,在零售商业结构重建的期初,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是能否能够生存必须突破的瓶颈,商品采购环节又是商品架构调整、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或维持利润空间的首要环节,是一刀切的返璞归真,在竞争中快速占据先发优势,还是维持供应链生态稳定,在持续改进中徐徐图之,各方意见相左者甚多,但做为维护区域市场货盘价格的供应商却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到底商品裸采是能够让商超起死回生的“济世良药”,还是加剧困境中商超的“饮鸩止渴”,笔者和大家一起讨论此法的优劣之处。
商品“裸采”其实不是什么新概念、新模式,只是长期以来所说的“厂商直供”、“基地直采”、“现采”的一种更具侵略性的叫法,仅此而已。各类超市采取这种方式的历史有长短,规模有大小,效果有优差,但迄今为止,能够跑出来的商超少之又少,除少数几个全品类折扣品牌有所突破外,其它大量商超要不浅尝即止,要不视同鸡肋,明知是好方法,但受益者寥寥,为何原因呢?
首先,商品“裸采”给商超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直接与厂家对接减少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让消费者享受更为实惠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促进了快消品市场的流通和发展。同时,商品“裸采”加强了商超和厂家的直接沟通,产品信息的传输和市场反馈效率大大提升,从而推动了产品的创新升级,优化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另一方面,商品“裸采”也存在很多难点,商超需要承担原本供应商承担的资金垫付、物流配送、库存管理、促销支持、商品退换等工作,一旦商超在这些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源和专业能力,很容易出现物流延误、库存积压、缺货、资金周转等问题,影响销售业绩和顾客满意度。此外,大规模商品“裸采”还会破坏原有的商品供应生态平衡,导致部分供应商面临生存困境,引发市场渠道的不稳定,进而影响一些厂家因失去经销商出现市场拓展力量不足,产品推广受阻的情况。
笔者认为,商品“裸采”是商超体系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商超零售是贸易企业,不生产价值(加工类目除外)只传递价值,在传递的过程通过服务使产品增值,从买和卖的差价中获得利润,这是古今中外商贸流通的根基,从30年前开始的以收取费用做为主要盈利手段的方式,是特殊环境下的畸形产物,必将归入历史。那么我们现阶段如何做呢?各企业情况不同,应权衡利弊、因势利导,结合自身的规模、运营能力、供应链资源、资金储备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策,切不可人云亦云、盲人瞎马,匆忙决策,最终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坠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对于资金储备雄厚、运营能力强、供应链资源丰富、生鲜经营具有优势的商超企业,进一步强化自营能力,弱化供应商收费,完全掌握商品选择的自主权,放大商品“裸采”规模,部分类别走出现有供应体系,学习和借鉴标杆企业供应链选择方法和成熟经验,获取更优资源和逐步自有品牌的建设,集中力量探索和推进加工类商品类别逐步开发、市场检验、技工培养和产品迭代,与竞争对手形成基于整体优势差异化。对于基础较弱的商超企业,先做好与顾客黏性最强的生鲜类产品(蔬果肉禽蛋)的自营,在不破坏现有供应链生态的前提下,从标品中寻找有品牌背书、顾客认知度高、差率明显的大类别中的大单品,发起单品“裸价”采购,继而打造硬折扣区、硬折扣类别,逐级推进,在锻炼员工的自营能力的同时,在与最近的对手竞争中获得优势,毕竟先“活下去”才能图发展。
是药三分毒,商品“裸采” 即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济世良药”,也非让商超企业望风而逃的“饮鸩止渴”。认清自身、合理运用,是药都有祛除病痛的功效,施法不同,效果迥异。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每个商超企业从始至今都经历了不同的风风雨雨,经营者们现在更多的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品牌大旗继续扛下去,让跟着自己创业和守业的员工都能有一个合理的归宿,现在正面临历史的转折点和周期性困局的十字路口,唯有选择放弃固有执念、摒弃原有做法,创新从来不是颠覆,而是做以前没做过的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头再来才能逃出生天、凤凰涅槃。
零售圈始终关注行业发展,与零售从业者一起穿越周期,看见零售未来。如大家对此话题感兴趣,可在下方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售圈”,作者:零售荆言,36氪经授权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