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未知生物、在火星上造氧气、戴上眼镜就可实现智能交流……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已逐渐成为现实。AI在各行各业掀起一场空前的革命,科学领域也随之出现质变式的技术爆发,科学边界不断被突破,AI+科学将把人类带向哪里?
今晚21:25,国内首档人工智能应用科学竞演节目光明畅优《未来中国》AI季第四期将在东方卫视播出。本期以智探科学为主题,邀请到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分子之心创始人&国际计算生物学会会士许锦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张燕咏、脱口秀演员呼兰四位嘉宾,他们将在在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先导区、全国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徐汇滨江模速空间一起见证分子之心“New Origin”AI蛋白质生成大模型、机器化学家、MiniCPM-V:GPT-4V级高效端侧多模态大模型、SciGuard科学护卫等展演项目,探讨AI如何助推科学领域,并带来人工智能道德与伦理的深度思辨。
重新定义生命的演化
AI赋能科学研究潜力无穷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先后花落与AI相关的科学研究,引发全球热议。AI横扫诺贝尔奖,无疑是向各界释放出重磅信号,人类科学已发生重大变化,人工智能引领的AI+科学将带来全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随着展演项目的进行,节目向观众展示出AI给科学领域如何带来突破性的一面:和诺贝尔化学奖AlphaFold“同宗同源”的分子之心“New Origin”AI蛋白质生成大模型,不仅可以“定制”蛋白质功效,攻克癌症难题,从理论上甚至可以重新定义生命的演化;机器化学家可进行自动化科学实验,未来更有望代替人类化学家登上火星,尝试制造氧气等改变火星生态的实验;MiniCPM-V:GPT-4V级高效端侧多模态大模型把当下在云端运行的大模型搬上端侧,可以安装进个人电脑、手机、汽车等设备,解决了传统云端大模型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SciGuard科学护卫则像是一面有力的“防护盾”,为AI带来“道德法律准则”,避免AI被不法分子利用。
主持人 陈辰
除了呈现科学高深的一面,节目还将深邃的科学知识与生活进行连接。通过现场搭建蛋白质积木模型,让观众得以了解蛋白质结构的复杂程度;机器化学家现场使用光谱工具探测水中的未知物质,让其功能变得具象化。科学不再晦涩,每个人都能在生活的细微处发现科学的魅力、理解科学的价值,进而激发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索。
AI或将导致人类失权?
人工智能的双刃剑该如何破解
“能设计新的生命,那人类是不是成了上帝?”当New Origin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蛋白质改造功能时,郭毅可院士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任何时候,发展都具有双面性,AI给科学带来重大突破,同样也留下不少忧患。科学护卫项目展演人何纪言在节目中也证明了AI的危险之处:用简单的指令破解掉AI的伦理约束后,它就能按照要求列出制作成瘾性药物的方程式,甚至包括制作所需的材料、器材和步骤。而科学护卫正是给AI加上了防护措施,让AI拒绝给出这些方法。但针对这种“过滤”,郭毅可又进一步提出疑问:如何判断一个需求是否具有危险性?他现场用阿司匹林、维生素C、西地那非等药物作为题目,一步步测试科学护卫的“内设准则”,而这种准则的设定,也值得科学界更多的深入探讨。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 郭毅可
此外,镜像生命的研究是否会带来灾难?如何界定AI是否具有价值观,又是否应该让AI拥有价值观?嘉宾就一系列AI的伦理规范进行了深度的思辨,而面对过分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失权的问题,现场更是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张燕咏表示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工具,无需过于担心;郭毅可认为AI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主动性,在未来存在干预和强制人类选择的可能;而许智波则认为人类需要有更强的判断力来使用AI。
分子之心创始人&国际计算生物学会会士 许锦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张燕咏
从几千年前的经验范式,到数百年的理论范式,再到如今AI驱动的科学新范式,科学研究的方式不断变化,但科学的本质从未改变。虽然AI+科学还存在风险和挑战,但当第一个人类抬头仰望星空的那刻,好奇的种子已然种下,人类不会停下对真理的求索。节目将观众拉进科学领域,启发了普通人对于可预见未来的思考。
脱口秀演员 呼兰
如何才能驾驭AI这个强大的工具?如何才能把握AI给科学带来的伦理挑战?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该如何界定?与其担忧,不如我们人类自己去定义未来。今晚21:25锁定东方卫视,一起驾驶AI风帆,探索科学的星辰大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