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全国要建设50个左右美丽城市,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也将达到40%。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如何建?什么样的城市和乡村算“美丽”?
20日,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对外公布,两份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两份实施方案的参与部门有所不同,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和指标体系也有明显差别。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在具体指标方面,细化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5个维度,形成18项目标要求,每项目标要求中选择若干项特征性指标,形成参考指标体系。鼓励各地参考指标体系,细化本地区美丽城市建设的指标设置,也可因地制宜增设特色指标。
根据美丽城市建设目标,到2027年,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区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更加凸显、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推动50个左右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到2035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衔接融合,推动城乡结合部、城郊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改造,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聚焦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等,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
在多渠道加强资金支持方面,《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以城市为载体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金融支持模式。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在美丽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美丽城市建设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政银合作、中长期贷款优势,创新融资模式。
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强调因地制宜、各美其美。摄影/章轲
生态环境部土壤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完成行政村环境整治6.7万个,但我国村庄量大面广,南北方区域差异大,农民群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农村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尚有超过一半的农村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治理管控,畜禽粪污、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短板和弱项。
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锚定2027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新增完成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有条件的设区市或者县(市、区)率先全域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劣V类水体。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部土壤司上述负责人介绍,美丽乡村建设强调的是可感可及、因地制宜、示范引领,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格局。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多的建设领域和更大的投资机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引导,塑造美丽乡村特色风貌。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逐步迭代升级。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清洁能源替代。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增加乡村绿量。
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美丽乡村的基本指标体系设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农村生活垃圾、农村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水土保持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乡村河湖长效管护6个二级指标。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设置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农膜生产使用、秸秆利用和管控4个二级指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丽中国建设应“因地制宜”“各美其美”。他解释说,美丽中国建设是过程,更是结果;是经济行为,需要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分析。必须因地制宜,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锦上添花的美丽效果。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