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时间1月13日开始,不少小红书用户的主页“变天”了。
大量外国面孔出现在小红书首页,发布的笔记里还不忘带上“tiktok refugee”的话题词,一边解释自己出现在小红书的原因,一边吸引其他同样迁移过来的海外用户,在评论区亮出身份,努力寻求互粉。
随着海外用户不断涌入,在完全没有翻译功能的小红书上,中外网友隔着时差频繁交流,一同造就了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奇观。而在表面的热闹之下,有人因此受益,也有人倍感压力。
叛逆的美国人,躺赢的小红书
大量海外用户涌入小红书的起因,是TikTok被指控监控美国用户数据,并因此面临在1月19日被下架的禁令。不少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笔记表示,他们之所以要迁移到另一个中文软件而不是去其他国外的社交软件,是出于对这一禁令的一种反抗。“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和本国政府赌气。”一些人则调侃,“毕竟我们是Z世代,是最小气的世代。”
另一些人则忙着制作和传播着关于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马斯克的X(Twitter)的一些讽刺段子。“他们以为禁掉了TikTok我们就会去Instagram或者Facebook。但是我们转头就去了另一个中国APP。”
外国网友们的逆反心态,让海外IP涌入小红书的行为成为民众与美国政府之间的一场斗争——迁移到加拿大的TikTok只能叫做妥协,而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中文社区,才叫反抗。而如今,这种反抗行为又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中外网友们共同参与的网络大联欢。例如“Chinese spy”(中国间谍)一词,从美国官方的指控变成了外国用户对APP原生用户的昵称,“My Chinese spy”成为了“我的中国朋友”的另一种时髦表达。还有不少海外用户用猫咪梗图来表达自己心甘情愿奉上自己的数据,甚至希望通过消费来成为一个对平台“有价值”的用户。
目前,“tiktok refugee”词条在小红书的阅读量还在快速攀升,至于这股迁移风潮还会持续多久,可能要取决于19号的TikTok禁令是否会生效。
这次风波也令一些人联想到2023年7月,Twitter为了推广付费认证业务导致大量海外画师博主大规模迁移微博的事件。当时,Twitter限制未认证用户每天只能刷600条推特,而认证用户(蓝标用户)每天可以阅读6000个帖子。这一政策导致许多插画师的作品热度明显下降,为了维持作品的曝光度和与粉丝的互动,他们纷纷涌入微博开设账号。
不同的背景,相似的原因,只是这一次躺赢的是小红书。TikTok在美国有1.7亿月活跃用户,并且以18-29岁的年轻人为主,占比接近60%。而小红书当前的月活跃用户超过了3亿,30岁用户以下的占比超过60%,两者用户年龄结构高度重合。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美国TikTok用户尝试迁移到本国的其他社交软件时,会吐槽那上面的段子和梗“都太老了,是五年前的了”。
小红书意外接到泼天流量,也让人联想到了早早经营品牌出海的快手。在海外市场,快手的品牌出击一度非常主动。从2016年开始,快手先后5次出海,足迹遍布中东、拉美、东南亚,但前4次进展并不顺利。
2022年第5次出海,才在巴西市场后取得了一些成绩。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快手在巴西的月活跃用户超过了6000万。不过,这次TikTok跌倒,快手海外版却没有吃饱。归根结底,还是用户的年龄和内容调性的原因。
小红书一直在面向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用户发力,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均为品牌重点投放国家。在这波迁移风潮到来之前,小红书就已经有过不少外国人“跟风”而来的阶段性小热潮,最典型的一个代表是“听劝”。不少外国人将自己的穿着打扮发在小红书上,请求中国网友给出提升形象的建议。可以说,这次大规模的迁移会流向小红书,和早先的这些小热潮不无关系。
大量新增用户的加入,也让小红书的商业价值引发了新的讨论和思考。早在2021年4月,小红书就曾传出年中前后计划赴美上市,彼时小红书对传闻不予置评。而彭博社后续的报道称,小红书暂停了在美国上市的计划。而当下无论小红书最终能承接多少流量,都将因为知名度的陡然提升给上市计划带来新的转机。而在国内,多支小红书概念股已经在1月14日起飞,涨幅纷纷超过10%。
外国人涨粉四件套:颜值、才艺、搞笑、大自然
和上一波迁移到微博的二次元画师群体不同,这次涌入小红书的海外用户更多是普通人。他们中有农民、护士、快递员、学生、建筑工人、伐木工、全职妈妈,大部分人做着普通的职业有着普通的颜值,除了部分人的视频获得了高赞,许多视频也停留在个位数点赞和零评论的状态。
一开始大部分外国用户的视频没有配字幕,一些人开始学着加上英文或者中英双语字幕。一条高赞的外国友人视频,采用了一种更现代的方式,他用翻译软件将英文先转成中文,再将机器的中文发音录下来,就这样完成了他在小红书的第一个打招呼视频。一些博主在介绍视频里提到,自己之前在TikTok拥有大量的粉丝,是一个全职的TikTok博主,而禁令让他们不得不寻找另一个社区来重建(rebuild)自己的粉丝群体。从这些外国用户的流利表达上,也可以感受出他们运营社交账号的得心应手。
更容易获得高赞的,还是那些有突出特点和特征的人。比如拥有高颜值或才艺的用户。一些艺术创作的博主快速获得了几千粉丝量,此前一些冷门内容的粉丝“吃粮”主要靠搬运,现在的触手可及让这些人大喊,幸福晕了。一些乐器演奏和画画的视频评论区里,还有中国网友大玩“甄嬛梗”评论:带着才艺来的,留牌子,赐香囊。而一些拥有模特般面孔和身材的颜值博主,则获得了大量的调侃和示爱。美女、帅哥、萌娃、萌宠,构成了海外用户最容易获得点赞的热门内容题材。
小红书用户也很快发现,当下外国用户在中文互联网的“刷屏”,并不因为“外国人爱上中国”的老套叙事,带有夸张表演的成分。而是实打实地因为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爆发出新的热门话题。
几乎每一个国外影视剧和脱口秀的视频评论区里,都能看到一些外国IP的震惊。《摩登家庭》的影视片段似乎备受算法青睐,在一个美国网友震惊地表示,你们也看摩登家庭时?评论区的中国网友回答,开什么玩笑,他们是我的美国亲戚。
还有来自美国的用户对“欧美搬运博主”发出质疑后,中国网友热心解释,这个博主做此类视频已经数年之久,或者认为加上中文字幕以及原博主不在小红书,应该算二创。
对于“外国人来了”的现状,大部分中国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因为稍微刷几个外国用户的帖子,很快小红书的算法就会把首页推荐全变成外国人。惊蛰研究所在13号晚上点进视频流,刷新了半个小时的视频后,就得到了清一色的来自外国用户的内容推荐。而就这种“面目全非”的网络社区体验,也很快衍生出“一觉醒来天塌了”的新段子。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群美国人选择来小红书而不是去国内的抖音,或者为什么他们不下载一个TikTok的海外平替版本,一定要和中国人混着用吗?事实上这是由于注册要求不同导致的。
相较于小红书可以用海外号码直接注册,在国内使用抖音和其他社交平台,则需要国内手机号注册。其他原因还包括另一些替代APP也存在被禁的风险,比如Lemon8虽然是类似的海外应用,但由于也是字节跳动系的产品,所以同样有被封禁的担忧。
一些海外用户在网络聊天室里谈到吸引他们来注册的原因,是这个软件的界面看起来像是Pinterest和TikTok的结合版。一些人是因为在Twitter上刷到了小红书的推广。事实上,近期小红书在海外的推广似乎也加速了,首先是视频界面改版后,更接近TikTok的版式。这让一些人痛恨改版的用户直呼“早有预谋”。
此外,小红书在Twitter上打出的国际版广告,也将APP名称统一成了Rednote。这个名字既不是媒体报道中常用的Xiaohongshu也不是国际版曾经用的RED。而在中文网络搜索,甚至还能看到2023、2024年有不少回复表示,小红书国际版的名字叫做Little Red book。
不过,比起品牌主动推广带来的效果,更多海外用户似乎是因为大V的号召以及产生的连锁反应而进入到小红书:首先是一些人发现了小红书,然后在小红书上的发帖得到了友好、有趣的反馈,于是他们又将自己在小红书的体验分享到了TikTok,又吸引了更多人来下载。当趋势已经形成,“跟风”也变得理所当然。
开元盛世、洋悟运动,中美网民大团结
对于海外用户在小红书掀起的流量风暴,有人欢喜,也有人愁。
有用户对外国用户在小红书快速涨粉的现象表达了不满,留下了“嗨,我是洋人,请帮我快速涨粉”“说自己是白人就能快速起号吗?”之类的评论。还有一些笔记直接引发讨论:外国用户的大量涌入算不算文化入侵和殖民。
不少留学生群体表示“天塌了”,因为小红书是他们在海外唯一能大量沉浸在中文社区的栖息地。而现在,当他们在上班上学接触了一天老外之后,回到社交网络要面对的,又变成了一大群老外。
对于快速涨粉这件事,也有人认为,不一定是中国网友“崇洋媚外”。而是外国用户在小红书的特殊玩法导致的。大部分外国用户的第一个视频会提到,“如果你也是TikTok refugee,欢迎关注我”。另一些人则在评论里表明身份之后,邀请互粉:如果你关注我,我也会关注你。而这种强调互粉的行为,在中国网友眼里是中老年用户才会做的事情。
不过,快速涨粉的并非只有外国人,有中国用户表示,因为自己的内容被推荐给海外用户,自己的账号一夜涨粉四万。而在家具、美食、国风等领域的中国用户评论区,也大量涌入了海外IP。
怀疑和防备并非没有。在小红书上,有美国用户义正言辞地提醒大家“不要相信美国人,因为他们是来破坏和平氛围的。”还有人号召举报种族歧视的评论和留言。甚至有人喊话小红书官方,希望不要出一键翻译功能,免得自己失去了蛐蛐外国同事和客户的自留地。
但更多的人对于这种涌入和融合,表现出一种乐见其成和乐在其中的态度。源源不断的新段子被制造出来,比如“发洋抖财”和“洋悟运动”。激发这些灵感的互动最常见的是“利益交换”,这包括将这群外国人的视频当做英语听力练习材料,要求外国人帮自己做英语作业,发布自家猫狗的照片和自己的腹肌照片,缴纳”猫税“,“狗税”以及“腹肌税”。
外国用户也举一反三,开始要求中国人帮自己做中文作业和数学题。人类对投机取巧,对动物的喜爱,以及对美色的迷恋,在这一刻跨越国籍和时差,达到了高度一致。
毫无疑问,外国网友在小红书上得到的友好体验,超出了当今网络社区的平均水平。当问到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外国网友这么热情,有人回答:他们发了好多后花园种菜、种花,以及农场动物的视频,你知道这对于住在人员密集的钢铁城市的我是多大的治愈吗?
而除去典型的美国农场景色的分享,你可能还会刷到美国人抱着一堆问题来寻求解惑,从薪资、教育、医疗、投资到某个名人、地区,某种兴趣爱好。例如询问中国的网友是否知道美国的俄亥俄州,而评论里有人回答:听过,但佛罗里达更出名一些。还有一些人,抱着想要逃离美国社交网络名人的目的而来,却吃惊地发现,中文互联网上也到处都是川普、马斯克等。
更多人在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珍视的生活瞬间。有人问有没有黏土、钩针或者洞穴探险的爱好者,于是评论里中外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作品;有人分享自己cos的某个角色,或自己的原创角色;还有人分享自己在傍晚看到的彩虹和某个雪天。
正因为这些分享者的身份是如此普通,分享的内容是如此日常,你反而更容易理解那个渐渐不再被提起的观点,“我们都是普通人” 是什么意思。
但几乎所有的人又都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样的互联网奇观,注定是不会长久的。注册热潮是跟风,总会过去,而热情友好的氛围,会因为不再新鲜而慢慢冷却下来,甚至可能在下一次冲突性的国际新闻发生时,演变出对特定地区账号的互联网攻击。
但是,为那样的明天和未来而焦虑,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不思明日忧,但取今日乐。互联网有句名言:人生只是活几个瞬间。如果互联网生活也属于人生的一些瞬间,那么,重要的,值得被记住的,或许也只是这样的几天。这种融洽和快乐,这种仿佛中美人民大团结一般的景象,正是因其短暂和易消逝,才让今天的我们,哈哈大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