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云再起。在加拿大与墨西哥之后,不出意料的,美国的“关税大棒”挥向了中国。
据新华社报道,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白宫当天表示,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商品,美国将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加征10%的关税。
分析指,美国大选周期的到来往往伴随着国内政治局势的紧张。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美国政府可能会采取强硬的贸易立场,以展现其保护国内产业和工人利益的决心。此外,国内产业保护的需求也是推动美国政府采取关税措施的重要因素。面对中国在某些行业的竞争优势,美国国内的部分产业和利益集团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同时,随着中国在新能源、高科技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为了削弱中国的出口优势,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手段来限制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光伏、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美国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来减缓中国企业的扩张速度,为本国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01
中美贸易战大事纪
自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以“不公平贸易行为”、“技术转移”以及“国家安全”等为由,多次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我们来回顾一下,以下是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的关键节点及事件梳理,按时间顺序排列:
1. 2018年3月:贸易战正式打响
事件: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中国随后对3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水果、猪肉等)加征15%~25%关税。
意义: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为全面贸易战的开端。
2. 2018年4月:美国公布“301调查”结果
事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301调查报告”,指控中国“强制技术转让”“窃取知识产权”,威胁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税。
中国回应:宣布对106项美国商品(大豆、汽车、飞机等)加征**25%**关税。
3. 2018年7月:第一轮互征关税生效
美国行动:7月6日起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主要针对工业机械、电子元件等。
中国反制:同日对同等规模的美国大豆、汽车、水产品等加征25%关税。
后续升级:8月23日,美国再对16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税,中国同步反制。
4. 2018年9月:2000亿美元关税落地
事件:美国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2019年5月提高至25%),覆盖消费品、电子设备等近6000项商品。
中国回应: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5%~10%关税,但受进口规模限制,反制力度减弱。
5. 2018年12月:G20峰会“休战协议”
事件:中美领导人在阿根廷G20峰会期间达成共识,暂停加征新关税90天(至2019年3月),并启动谈判。
华为事件:同期,加拿大应美国要求逮捕华为CFO孟晚舟,矛盾向科技领域扩散。
6. 2019年5月:谈判破裂与关税全面升级
导火索:美国指责中国“背弃承诺”,宣布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关税从10%提高至25%。
中国反制: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最高25%关税,并发布《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白皮书。
7. 2019年8月:汇率争端与“汇率操纵国”标签
事件:美国财政部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2020年1月撤销),人民币汇率破7,引发金融市场震荡。
中国回应:暂停采购美国农产品,反制措施向金融领域延伸。
8. 2020年1月: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
协议内容:中国承诺两年内增购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能源、农产品、制造业产品),美国暂停原定12月加征的关税。
遗留问题:未涉及结构性改革(如产业补贴)、高科技管制等核心矛盾,第二、三阶段谈判停滞。
9. 2020年7月:香港问题与制裁升级
事件:美国以香港国安法为由,取消香港特殊关税地位,并制裁中国官员。
中国反制:对涉港问题的美国机构与个人实施对等制裁,矛盾向地缘政治领域扩展。
10. 2021年至今:拜登政府的政策延续与调整
关税延续:拜登保留特朗普时期对华关税,但启动针对性豁免程序(如2022年3月恢复352项商品关税豁免)。
科技围堵:强化对华技术管制(芯片禁令、实体清单扩容),联合盟友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
竞争与合作并存:在气候、禁毒等领域开展有限合作,但整体延续“战略竞争”基调。
02
关键影响与现状
经济代价: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平均税率达19.3%,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税率21.1%(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
美国消费者承担了超90%的关税成本(纽约联储研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仍持续(2022年达6900亿美元)。
产业链重构:
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墨西哥转移,但中国仍占全球供应链核心地位。
中美技术“脱钩”加速,半导体、AI等领域竞争白热化。
长期对峙:
2023年拜登政府启动对华关税四年复审,可能调整部分行业税率(如新能源),但全面取消可能性低。
中国推进“双循环”战略,扩大与非美市场合作(RCEP、金砖机制)。
03
中国的潜在应对措施
反制关税
面对美国的关税措施,中国很可能采取对等的反制关税。通过对美农产品、汽车、能源等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可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贸易平衡。这种反制措施将加剧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但也可能促使双方通过谈判来寻求解决方案。
WTO诉讼
中国还可以利用多边机制来挑战美国关税的合法性。通过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中国可以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从而增强自身在贸易争端中的谈判地位。这种多边诉讼方式不仅有助于维护中国的贸易权益,还可能推动WTO改革和多边贸易体系的完善。
内需与多元化
为了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中国将积极推动“双循环”战略,即以内需为主导、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扩大国内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的贸易合作,中国可以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产业升级
加速高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是中国应对外部贸易压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中国可以逐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04
长期影响与风险
经济脱钩
关税叠加技术管制(如芯片禁令)可能进一步推动中美经济的局部脱钩。这不仅会影响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还可能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长期来看,这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升级。
全球贸易碎片化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和报复措施。这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碎片化,各国被迫选边站队,WTO改革和多边贸易体系面临严峻挑战。这种碎片化的贸易环境将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