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
肖蕾|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自2008年比特币问世以来,加密货币领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衍生出丰富的创新应用。尽管争议不断,加密货币已然成为无法忽视的金融现象。对待加密货币,既不应因其未能成为一般等价物而全盘否定,也不应因比特币价格走势强劲就盲目推崇。更有价值的做法是,基于现代货币功能与体系,结合加密货币技术特点,探索其在金融领域更具可行性的应用路径。
黄金能够成为金融性资产,得益于三重优势:一是黄金在大多数文化中是财富的象征;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相当大的范围内,黄金充当货币角色;三是黄金还有一定的生产和生活用途。其他金属并不能成为这样的资产。银、铜、铁等早已退出货币领域,也不是金融性资产。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加密货币领域,并非所有加密货币都能如比特币一般成为备受追捧的金融性资产。比特币地位独特,得益于其四大特性:一是技术上和机制安排上的首创性;二是发行机制的独特性;三是发行量的有限性;四是发行和流通机制的稳定性。
如果融入现代金融体系,加密货币作为稳定币、代币等,能为创新支付结算模式开辟三条路径:一是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在各种场景快捷、方便支付的功能,并不能保证法定数字货币能被广泛接受。一方面,需要一套从制作、发行到流通管理的合适制度安排;另一方面,需要探索数字化生存环境下数字货币的应用模式。
在线下环境中,人们用随身携带的支付工具进行支付,比如现金、信用卡、支票等;但在线上环境中,完成交易需要打开专门的支付接口。如果数字货币App只有支付功能没有其他数字化生存场景,这个支付工具再方便也没有用处。因此,数字货币仅实现任何场景下的即时支付是不够的,需探索数字化生存下的应用模式。
二是稳定币和代币等应用模式创新。现代纸币和信用货币实际上是在借据、钱币保管凭证、钱币兑换凭证等基础上产生的,并由此在法定货币之外又产生了本票、支票、汇票、信用卡等辅助支付工具。利用加密货币技术,建立各种稳定币、代币发行管理机制,将其应用于各类跨境和国内支付环境,可能大大简化现有的代理行、清算行体系,极大提高支付结算效率,甚至创新出规避美元体系的新型支付结算体系。
不过,在银行账户体系电子化、互联网化以及第三方支付已经非常成熟的条件下,稳定币、代币模式的适用场景还有待探索。
三是数字证券的创新应用。股票、债券、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传统证券化产品是股权、债权、收益权等的证券化凭证,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不同,它们都有现实的资产作为支持。数字加密技术完全可以作为数字凭证在资本市场领域发挥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