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开京东APP,进入左上角的“秒送”频道,“外卖”入口就显示在二级页面中。以北京市场为例。不同于美团和饿了么将“外卖”作为第一入口的布局权重,京东外卖被安置在类目第二排,“奶茶咖啡”则独立于“外卖”,两者共同构成“秒送”里面的平级单元。
从“秒送”频道过去两个月的界面变化来看,“外卖”版块涉及的餐饮商家有所增多,近期还增加了正餐品牌。除了餐饮配送,还有药物、生鲜、急用数码、浪漫鲜花、生活用品等类目。配送方面,京东秒送有“商家自送”和“达达秒送”两种配送方式。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商家由“达达秒送”负责。
局面焦灼
2月11日,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田雨(化名)对比了美团和京东平台上“鱼你在一起”某家门店的外卖价格。
她发现,同一家门店的同一外卖商品,叠加打包费、配送费和补贴后,整体价格的差异个人体感不大。“一份番茄巴沙鱼米饭叠加鱼豆腐,京东平台外卖价格便宜近2块钱”。不同的是,拆分来看,美团平台上,该餐品本身价格较高,而京东外卖的配送价格较高,“前后相差近6块钱”。
在她看来,这样的差异,还不足以改变她的消费习惯,“除非京东有更大力度的补贴”。
商家层面,目前京东APP“外卖”专区的入驻商家以连锁餐饮品牌为主。一位餐饮投资人表示,目前入驻京东外卖的商家数量相对较少,“可以看出规模还在起步阶段,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上量。”在他看来,加强商家的补贴力度也非常重要,而商家也会关注京东接下来是否会发起“价格战”。
资深电商行业观察者、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对《中国企业家》表示,短期内,餐饮行业微利背景下,京东外卖“0佣金”政策能对部分商家产生一定吸引力;但对用户而言,除非平台进行大量补贴,“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在意这种低价”。他强调,从长远来看,京东入局外卖,将是一场难打的硬仗。
外卖行业早已不局限于餐饮场景,而是扩展到生鲜、药品、3C数码、日用品等本地生活服务的多个方面。而巨头之间的“倾轧”也已进入贴身肉搏阶段——2022年“双11”,美团就曾对京东专攻的3C领域出击。美团还与苏宁合作,在数码3C领域,美团闪购新覆盖商品近3000个SKU。
“美团饿了么打了这么些年,市场格局只是‘八二’分。阿里长期投入大量补贴,入局还是很难,这意味着,外卖市场网络效应已经形成。”李成东说,商家选择哪个平台入驻,还是要看平台订单量,用户也希望有更多选择空间,“如果只有履约能力,商品丰富度不够,他也不会在你这儿买东西。”
多位行业人士谈到,平台持续补贴对于培养用户习惯的重要。仅从目前来看,用户习惯很难被改变,因为他们对其他外卖平台的依赖度形成更早、且粘性更高。而从财务投入来看,如果平台未来坚持长期、持续补贴外卖,短期内又看不到业务盈利的可能,经营层面也将面临压力。
有业内人士认为,京东入场外卖属于“顺势而为”。一直以来,3C都是京东平台上的优势品类,从近年动作来看,美团不断培养用户对大件3C电子产品的心智,或许京东也察觉到了危机。
伴随着传统电商平台流量见顶,本地生活服务赛道备受关注,各大巨头的渗透程度也在加深。除了早已占据强势地位的美团,近年来,包括抖音等互联网视频平台、顺丰这样的传统快递平台,甚至传统饮料巨头娃哈哈等巨头,纷纷上线外卖业务,试图在这片市场分得一杯羹。
拥有强大流量优势的抖音,入局过程多有波折。有消息称,早在2021年,抖音就内测了“心动外卖”小程序。但几个月后,小程序下架,抖音也选择和饿了么合作。后来,经过一系列变化,原“团购配送”业务向“随心团”业务迁移,这一调整被业内视为抖音对外卖业务的“战略性放手”。
抖音在外卖市场上的折戟,让许多市场从业者意识到,消费者点外卖属于刚需行为,需要消耗时间的兴趣电商和外卖消费场景不符。而今,外界存疑的是,京东有何胜算?如果京东入局仅是给商家增加了一个配送渠道选择,又能从多大程度上改写行业格局?
技术、流量和物流能力是京东积累已久的基础能力。有业内人士称,京东本身构建了强大的物流网络,入局做外卖是对其即时配送能力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也可帮助自身的物流业务创收。未来,即时零售入口带来的流量还可引导至电商、支付等其他业务场景,形成业务协同。
即时配送领域,达达是京东的一个重要抓手。 目前达达的即时配送能力可以帮助京东补齐即时零售配送板块,加速进入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据公告,2025年1月27日,京东拟溢价42%私有化达达集团,估值约5.2亿美元。若该提案生效,“即时零售第一股”将被京东私有化直至退市。
京东“0佣金”消息公布同日,饿了么董事长吴泽明发内部信。该内部信中称,他将兼任饿了么CEO,原CEO韩鎏专注分管即时物流中心。饿了么是阿里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关键布局。去年底以来,在保证到家业务稳定增长前提下,即时零售以及背后即时物流网络被饿了么推至前台,担起第二增长曲线角色。
外卖市场永无宁日,零售扩张模式没有边界。 无论阿里、美团还是抖音、京东,围绕本地生活展开的试验和竞争远未到终局。受制于履约配送能力、商家入驻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还在等待下一个玩家,京东也许不是最后一个入局者。但未来,谁能拥抱更多商家和用户,谁就能笑到最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艳艳,36氪经授权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