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对”的居所和“对”的人一样重要。一条探访了三对年轻夫妻,在用心筑建的空间里,爱意满盈的生活得以安放。
蓬蓬和小黄打通loft上下两层,各忙各的也能有陪伴感
85后的蓬蓬和小黄是一对“J人”夫妻,长期做着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想拥有一个有“休闲感”的家,释放压力。他们买下北京市区一套57m²的顶层Loft公寓,拆掉天花板、打通上下两层,空间变得通透开阔,坐拥北京最酷窗景。复古格调的家中,两人和7只小动物“一家九口”共同生活,各得其所。
郭一峰、郭岚馨夫妻在“第二居所”中一起创作
90后夫妻郭一峰和郭岚馨是中国美院的本科同学。去年,郭一峰在美院边上盘下一套330㎡的平层作为“第二居所”,平时一半时间在家,一半时间就在这里画画、创作。太太郭岚馨对此十分支持:“宝宝出生后对我们生活秩序冲击很大,他不在家,矛盾反而减少很多,分开一下再合体感情更好。”
在新家客厅外的平台上,kiki打鼓、小昱跳舞
福建夫妻小昱和kiki,一个是会计学硕士,一个大学学油画,现在则是一对非洲曼丁音乐乐手。去年,他们在福州附近的永泰县租下一栋400㎡的三层废旧铳楼,作为居所和工作室。家门外就是稻田,两人每天在山野间演奏、舞蹈。毕业10年,从未上过班的夫妻俩觉得, 他们自己把自己“养活得还不错”。
夫妻改造57m²复古风loft,坐拥北京最酷窗景
蓬蓬和小黄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分隔两地。多年后,小黄恰好到蓬蓬所在的城市拍戏,两人重新联系上,逐渐发展为恋人,不久便步入婚姻。
小黄是一名影视工作者,蓬蓬曾从事广告行业,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人的工作都是快节奏、高强度。“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很‘卷’,但以前的‘卷’还是有喘息的时候,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觉得喘不过来气了。” 他们希望有一个符合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喜好的家,可以在舒适的空间里充分放松。
2022年,夫妻俩买下朝阳区中心的这套57m²Loft作为婚房,进行了一场大改造。
公寓改造前
改造后
房子原本的格局是两层,楼梯在玄关处,整体显得拥挤、不通透。发现所有的承重墙都分布在四周后,两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一楼客厅的天花板(即原二楼地板)拆除,楼梯挪到侧墙,腾出一整个挑高4.8米的开放空间,和一整面巨大的落地窗,视野十分开阔,窗外就是北京标志性的“大裤衩”。
白天,阳光充足,光影在整个家中缓慢流淌;傍晚,落日浸染整片CBD,坐拥北京最酷窗景。“我们俩不太在乎房型、朝向,选这个房子就是看上了风景。” 蓬蓬告诉我们。“拥有一扇可以看到全城景观的窗,会觉得跟这个城市既是一体的,又可以有一点距离。”
蓬蓬在家中拍的落日窗景
小黄拍过多部年代戏,曾在《繁花》剧组工作长达两三年,又是王家卫导演的粉丝,深受复古美学熏陶。
整个家有着浓郁的复古质感,各种经典元素随处可见:海棠花玻璃、格纹拼贴瓷砖地板、木质屏风、深绿墙壁上挂着的《花样年华》大红色海报……精致典雅,又恰到好处,不会显得繁琐。蓬蓬告诉我们,装修的时候小黄刚好还在拍摄中,“所以也不想加入太多元素,不然回家了还像在片场。”
家具则以木质材料为主,橱柜、桌椅、地板,保持统一的美拉德色系,其间点缀黑色沙发、白色吊灯、暗红纹地毯。
蓬蓬和小黄都是“J人”,两人按照生活习惯仔细规划了空间的动线和细节。
从玄关到客厅,以一个圆柱形的书架作为隔断;客厅上方则安了一台木质吊扇,让整个空间拥有了两人渴望的“休闲感”。下班回到家,“沙发上一瘫,电扇一转,有种南洋风的那种度假的感觉。” 小黄说。
卧室开了两道门,动线流畅
来到二楼,一条不宽不窄的走廊串连起卧室、卫生间和书房。
卧室开了两道门,既有私密性,又可以保证动线流通。正门对着朝西的落地窗,到了下午会有充足的光线,对习惯晚睡晚起的夫妻俩来说十分惬意。
从侧门,则可以“丝滑”进入卫生间和书房。
卫生间依然是黑白相间的复古色调,设有一个圆形的浴缸。小黄是东北人,喜欢泡澡,同时作为影视工作者,“也会通过泡澡去找灵感,在浴缸里写东西。”
连着储物柜的小狗屋,卧室门上的“猫门”
阳台上的“小宠公寓”
两人没有孩子,但家中有7只小动物同住。两人为小动物们分别设计了专属空间,“一家九口”各得其所。
一楼储物柜下带栅栏门的“小房间”是柴犬nunu的,它的各种用品就收在“楼上”的柜子里;卧室门上开了一个小猫门,“方便它们随时骚扰”;鬃狮蜥、荷兰猪等四只小宠,“连着岛台打了一个四层楼的’小宠公寓’,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时不时还能顺便扔几片菜叶给里面的’房客’。”
和小动物们一起生活在这样一个符合自己的需求、审美,可以让人放松充电的小空间,是夫妻俩能想到最幸福的生活图景。
蓬蓬告诉我们,小黄会经常到外地拍戏,最长的一次异地大概有半年时间。小黄把夫妻俩感情稳定归功于蓬蓬的理解,但蓬蓬觉得不能用“包容”去形容这个状态:
“他在追寻他的梦想,我做我自己的事情,又彼此陪伴,更像是两个人一起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相处模式延续到了空间的设计上:楼上楼下所有空间都是开放、连通,又可以选择封闭的,无论在哪个角落,各自在忙什么事,都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不用对话也能拥有陪伴感。
夫妻俩觉得,搬到这个家以后,才真正开始过日子。以前两人白天忙事业,回到家就睡觉,“房子只是一个晚上休息的地方”。现在不但松弛下来,也会意识到人生不只有工作,生活开始变得丰富饱满起来。
蓬蓬说,现在自己更有对生活的掌控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卷”了。“我想,人还是要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卷’的同时善待一下自己,才可能有更大的空间去努力。”
美院夫妻改造西湖边的家:330㎡,只做一室一厅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在读的郭一峰,在美院已有13年,既是学生又是外聘老师。2023年,他在美院旁买下一间330㎡的平层作为“第二居所”,只做了一室一厅:300㎡用来创作,30㎡用来生活。
郭一峰和太太郭岚馨是大学同学,爱情长跑10年,2022年“修成正果”,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两人平时各自留有独立空间,互不干扰:郭一峰平时基本一半的时间在家,另一半的时间在自己的空间创作。
用郭岚馨的话说,“分开一下再合体反而感情更好,距离产生美”。
郭岚馨之前是平面设计师,孩子出生后,暂时在家做全职太太。“他是一个很抠细节的人。刚生完宝宝的这一年,对他来说,打破生活规律的冲击会更大。反而他不在家,我觉得是一件好事,矛盾会减少很多。”
这座房子三面环山,一边有小溪。因为从事绘画行业,郭一峰十分注重自然景观。改造历经了8个月:房子原本是只有6根柱子的普通大平层,郭一峰把乳胶漆都铲掉,使原始建筑墙体全部裸露出来,钢筋锈迹斑驳,“每一面墙都相当于一张画”。
空间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木饰面的柚木色和混凝土墙搭配,如同一幅画中的冷暖对比。
入户后向里走便是榻榻米茶室
室内布局如同中国园林层层递进。几扇中轴门使空间贯通,从大门进入后可以看到茶室的一盏灯光——从一个宽阔空间过渡到一个小空间,“很聚”。
临窗的工作区域
走到这里,突然又出现两扇门,东南面的整片树林一下子映入眼帘,满眼的绿意就“扑”进眼睛里。这里是郭一峰的工作区域,放置了一面画布墙。
隔断之后是郭一峰的会客区,这里也摆放着他的一部分收藏,比如24台打字机,摆满了一整面墙。“打字机虽然是机械,可我们以前所有的文明是通过它来传输的。”郭一峰告诉我们,自己喜欢上打字机是因为太太。当时刚好郭岚馨做毕业设计,在为一家古董家具店做标识。被太太带去参观后,郭一峰逐渐喜欢上了老物件。现在如果出国旅行,他一定要去跳蚤市场淘一淘。
郭一峰的打字机墙
谈起当初,郭一峰十分感慨:刚来到杭州考美院研究生时,两人租的房子只有十七八平,仅放得下一张桌子一张床。冬天非常冷,两人相依为命,“抱团取暖”。后来慢慢地,夫妻俩租的房子越来越大,但即使现在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还是很怀念从前。
夫妻俩的大学毕业照
两人刚在一起生活时,有点强迫症的郭一峰会 不习惯太太会把房间弄得凌乱。但郭岚馨说,如果全部都弄得很规整,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于是郭一峰慢慢习惯凌乱带来的生活气息,而郭岚馨也逐渐变得更加爱整洁,两个人相处愈加和谐。
郭一峰觉得,互补的感情会更长久。“我太太平时在家里比较吵,我就属于看着她笑的那种。”自己从事的职业本质是孤单的,需要一个人创作才能专注,但是回到家,“耳朵会变得很热闹”,能感受到家的温馨感。
一家三口和小狗玩耍
有了宝宝以后,夫妻俩生活的秩序、节奏完全被打破。郭一峰非常恋物,当孩子去玩自己收藏的物件,他会有些抓狂。但当宝宝开始叫“爸爸妈妈”的时候,他发现其实这些都不太重要了,“会想着去包容一些东西”。
现在,夫妻俩会每个月固定抽出一天,随意逛逛,或去露个营,“保留二人世界”。“空间是在成长,”郭一峰说,“我们也在成长。”
从福州市中心的地下室,搬到“看得见天和地的地方”
小昱和kiki的新家是一间废弃20多年的铳楼改造而成,上下三层,总共400多平米的空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窗子。他们都喜欢这些窗子,因为“像天然的取景框”,能看到不同角度的稻田、远山和大树。
这个宽敞的空间的租金低廉,“比起在城市里好了太多”。山间生活朴素,除了食物水电,几乎再没有什么其他成本。
旧工作室位于福州市区的一个地下室
过去十年,他们工作室一直在福州二环内的一个地下室,大概70多平米,所有乐器堆在里面,抽湿机常年在轰隆隆地运行。
通向工作室的走廊阴暗又潮湿,挂着很多空调外机。为了维护室内的空间,kiki和小昱经常就在那个走廊做一些乐器维修制作的工作。
“如果能够在一个看得见天和地的地方来做这些事,那就太好了吧。”小昱那时候总和kiki这么说。
kiki的梦想则是能把自己的画给挂起来。九年里,kiki的画都挤在他们用厕所改成的储藏间里,塞满了马桶之外的每一丝缝隙。
乐器储藏室(左)、小昱和kiki各居一角,分别做缝纫与画画(右)
搬家后,kiki藏了九年的画作终于“重见天日”
搬来白云乡之后,他们的梦想一下子都实现了。现在的房子有了很多明确的分区,足够多的墙壁可以挂上kiki的作品。他们有了专门的乐器储藏室、kiki做木工的地方、小昱做裁缝的地方、做大漆的地方、画画的地方、卧室、客房……
还有专门的排练房,kiki和小昱专门做了隔音处理。“一开始我们还很担心鼓声会扰民,但似乎在山里演奏,鼓声也不会刺耳,而是融进大自然的感觉,邻居阿姨们也都说好听。”
夫妻俩在排练室一起练习
有了明确功能分区后,他们各自有了足够多的独立时间,可以专注做自己的事情,这让他们感觉特别好。
客厅的楼顶是一个平台,院子里有两棵大枫树,不远处的稻田里是水稻和芋头轮种。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在户外跳舞。
“田里有一个台子,可以坐在那里欣赏四季的风景。春天播种,夏天整个稻田就变绿,从青绿变成深绿,然后再变成金黄色。去年我们来这里的时候,特别爱在那个台子上喝咖啡。”小昱说。
夫妻俩在田野和山间“寻宝”
两人还定期会去田间和山里“寻宝”。最近已经发掘了紫云英、鼠曲草、野荠菜种种能下肚的野菜,还发现了新鲜的蕨类。蕨类苦涩,不太好下咽,他们也不浪费,搜索学习了传统的中国编织技法,就地取材,把蕨类编织成了小小的乐器。
挖野菜(左)、用蕨类编织而成的乐器(右)
和大多数山村一样,白云乡鲜见年轻人,这对年轻的情侣引起了阿姨叔叔们友善的好奇。阿姨们常常站在他们的院子里,围观两人演奏,有时还会留下地里新鲜的蔬菜给他们。
在村里自己拾柴、烧火、煮火锅
有时候想念城市的火锅,夫妻俩也会想出办法来。村里可以烧柴,他们就研究用炭盆烧柴,吊起铜炉涮火锅。利用柴火最后的余温,小昱还能煮出一杯奶茶。
夫妻俩都是“自己能和自己玩好久”的人,住在城里时就不常出门、从不逛街,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对城市的依赖性很低。搬到山里后,各类成本又少了许多,他们更觉得轻松。所以,“孤独感几乎是完全不会有的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