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 | 《繁花》剧照
问
冯叔,我是一名在创业的年轻人,开了一家公司。创业这几年,感觉还行,公司也在盈利。但是,关系比较好的在创业的朋友们,生意起起伏伏,亏本、关张的居多。我和合伙人知道自己是运气好,所以没有步他们的后尘。我们不想失败,即使不能做大做强,也希望公司能够稳健成长。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持续地发展,让自己的创业小有所得,而不至于走向失败?能不能给我一点建议。
冯仑
创业成功,的确是一件小概率事件。创业者要想获得成功,有两件事挺重要的。
一是要安分守己。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才不会犯经济、法律上的错误。有时候你可能委屈自己,也可能少挣点钱,但是你在遵纪守法的范围内做生意,才能持久。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领导,后来被枪毙了,因为贪腐。我们当时有一个生意要跟他做,和他约在酒店里见面。可是他来了以后,手下人让我们上车谈。我们开始以为是领导谱儿大,结果上了车,他又说要到郊区换个地方谈,这车就一路开到了城乡接合部,突然停下来,手下人都走了,就留一个领导。领导就给我们开了一个价,让我们把钱打到某个银行账户。我们当时有点蒙,就回来了。后来一合计,觉得这事不对,这人不像好人。我们就放弃了,这个事绝对不做了。不做了也没有再多想,直到后来在新闻上看到这个人被判了死刑。这时我们才庆幸,当时我们坚持原则是对的,否则把我们也绕进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得保持警觉,你必须坚持做好人的价值观,你必须有一个自己的是非标准。这样一来,无论走到哪儿,碰到多么复杂的事,你都能立刻做出判断,回到好人的出发点,避开危险。如果说,当时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只要能挣钱,把事办了就行,我们可能真就配合这个人,把钱给他了。那么今天,我们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一定也跟着进去了,
第二,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自我进步。在创业的过程中不要指望一开始把所有的事都能想清楚,以变应变才是常态。每天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整个创业生涯中,你不能在第一天就规划好你的所有,最重要的是要处理焦点问题,保证你的精力不分散在那些次重要、不重要的事情上。你一定要勤奋,在专业领域里保持学习的态度,你才能够在变化中应对变化。
问
什么是「以变应变」?能不能展开讲讲。
冯仑
我以自己的经历举例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改行去做生意。刚从机关单位出来时,还需要适应当时的社会。
一个人如何紧跟变革的时代,不掉队,这个其实挺难的。
当时,我常会想到这样的画面:我在路上走,从这条路拐弯出去,从一个颠簸不平的、甚至没有路的地方,慢慢找到一条土路,再找到一条车辙,然后拐到普通的公路上,再去到高速公路上。这个过程,就是改革的过程,是一个转折。
在改革的过程中,开始是坐在拖拉机上,到高速公路的时候,坐上了奔驰,中间可能还换了很多车。车上的人也在不断地变换,刚开始是村里的一帮大娘、老大爷、啥也不懂的小屁孩,最后走着有路了,有的人就想「那不行,出了村不安全,坏人多」,他们就不往前走了,但你自己还得继续走。
你有时候是司机,有时候是乘客,就像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是司机,三十多年后的现在,我们变成了做小买卖的司机,希望在法治健全的轨道上做生意。这个换车换人的过程就叫「高速经营」。
实际上,这些事情有偶然性,时机的拿捏非常困难。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成为「先烈」,但也有很多人已经上了高速,有些人却还在村里观望,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就过时了。
如果车上的人总是不换,也是很闷的,因为他们说来说去都是村里的事,做事情都按照村里的规则来。
我们在创业初期,研究过很多类型的组织,比如水浒,还比如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为什么会有「天京之乱」呢?都是因为村里的人在惹事。洪秀全建立了那么大的太平天国,把村里的人从金田一直带到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扯皮生事的人都是他的老乡。
我们也研究过乡镇企业的发展。曾经一段时间里,有一些乡镇企业发展得很快,在大城市里也风起云涌,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却还是村里的那一套。村里三老四少、族老村长都参与解决问题。他们拒绝改变,那就不太行。车已经出村了,车上那些村里的人就要减少,一路上需要增加新人,增加一些县城里的人、三线城市的人,上了高速公路就要往大城市扩展。组织要不停变革,人也要不停改变。
所有企业家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且要领先半步变化。眼睛要看一步、十步,行动要领先半步。
到了互联网时代,小组织可能更有活力,那么我们的企业也要跟随时代进行「变调」,改变价值观,利用小组织的优势,自驱动、低成本、高回报。如果建立了很多小组织,那么这些组织的价值观必须要相同,否则小组织就会乱,就成了一盘散沙。
怎么才能让组织变革?去研究学习社会上各种新的组织形态,从他们身上学方法。虽然可能等到学会了,时代又变了,又要重新适应,但如果现在还把公司里的人圈在写字楼里,前面办公区有半个篮球场大,后面弄个大班台,把自己隔绝开来,每天坐在那儿听员工汇报,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其实是跟不上时代了。
30年前,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就有了最牛的一个千万大单,那是我们赚到的第一笔钱。1992年,我跟我朋友各买了一张3万块的桌子,很高级,是进口的。后来公司搬家,桌子都扔在老地方,没有搬走。再看今天创办的很多公司,老板的座位甚至是跟员工的座位连在一起的,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所以,回过头来看,一定要记住「在变应变」四个字,在变化中应对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随时改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