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招保万金”、“恒碧融”、“碧万恒”之后,正在艰难穿越周期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正式进入“保中华”时间。保利发展(600048.SH)、中海地产(00688.HK)华润置地(01109.HK)位列2024年全口径销售额前三。
尽管房地产的衰落,令房企销售排行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关注,但这份名单上次序的变化,仍然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种种细微变化提供着绝佳的注脚。
根据克而瑞《2024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报告》(下称《报告》),按照全口径销售额统计,保利发展不出意外地蝉联冠军,全年销售额3230亿元。排名第二的是中海地产,全年销售额3106亿元。华润置地以2611亿元,排名第三。
至此,“保中华”格局聚成,房地产开发企业“第一阵营”首次全部为央企占据,前十之中,纯民营房企只剩一家。
过去几年,央企不断上位,股份制企业万科(000002.SZ)在第一阵营勉力支撑。2023年,万科排名第三,但到2024年,全年销售额2447亿元,下降约35%,排名第四,由此跌出前三名。
这是近11年来,万科全口径销售额首次跌出前三。
过去多年,从稳坐第一把交椅的万科,到次第“上位”的恒大、碧桂园,以及融创,民营资本一度在房地产领域高歌猛进,成为楼市黄金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
这一态势在2021年开始显出改变端倪。当年,以全口径销售额计,保利发展突破5000亿元大关,紧随碧桂园、万科地产、融创中国,位列第四,与第三名融创中国仅有不到600亿元的差距。
2022年,房地产市场开始剧烈调整,融创掉队,排名滑落到第11名,在超大型房企中率先暴雷的恒大更是直接滑落至45名,全年销售额仅有455.3亿元。保利发展则继续向前,以4573亿元的销售额冲到第二,与排名第一的碧桂园只有不到100亿元的差距。
房地产开发第一阵营,多年来以民营资本和非央企类房地产企业把持的局面,从此被打破。
不仅保利发展,另外两家央企华润置地和中海地产,也在那一年攀升到第四、第五,全年销售额与万科的差距约在200亿元左右。
2023年,碧桂园陷入麻烦之中,全年销售额跌至第六,头把交椅随即被保利发展取代。中海地产也杀入前三,央企在第一阵营中已占两席,万科也被市场视作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开发商已然从第一阵营中全部退出。
这一态势成型之后,2024年的“保中华”时间,也就丝毫不令人意外。
央企上位第一阵营的这三年,是房地产剧烈调整的三年。即便央国企背景的开发企业,也能窥见房地产销售规模的整体性萎缩。根据克而瑞的统计数据,2024年排名前十的房企中,仅有中海地产全口径销售额增长,幅度为0.25%,其余全部下跌。“保中华”中的保利发展、华润置地也分别下跌24%和15%。
这足以说明,当下房地产行业和市场何其艰难,调整何其惨烈。
2021年,“第一阵营”总销售额19008.6亿元,到2023年,总销售额11119.5亿元,仅前三名房企,就萎缩了将近8000亿元人民币。
1000亿,是房企销售额的重要门槛之一,数量多寡,可以显现出房地产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状况。2020年时,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房企高达43家,而到2023年,千亿规模以上的房企只剩11家。这个水平,甚至还不及2016年,当年,销售规模过千亿的房企,尚有12家。
2024年全口径销售排名的前十位,纯民营房企只剩滨江集团(002244.SZ)一家,后者以1116.3亿元排名第9位。滨江集团实际上是一家区域性房企,深耕杭州市场,在当地有“第二城投”之称,主要业务范围集中长三角等地区,总体发展较为稳健,近年来被视为另类黑马。
碧桂园和龙湖集团则滑落到十名开外。碧桂园出险,全年销售额同比大降近70%,只有605亿元左右,排名迅速跌至第16名。
龙湖集团经营稳健,控制总体规模防范风险,销售规模也有所下降,约为1008亿元,排名第十一,与第十名华发股份只相差不到50亿元。
两家混合所有制房企,绿城和金地,此前作为前十排行中的“常客”,销售规模都有下降。绿城中国排名第六,全年销售额1781.3亿元,较去年下降约11.5%。昔日贵为“招保万金”的金地集团,排名滑落到14位,销售额为685亿元,降幅高达55%。
无论央国企,抑或民企,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如此规模和量级的萎缩,都很难说是企业的单一问题,而是全行业、全市场的周期性问题。
其实,在周期剧烈调整之时,规模对于房地产企业已经不是惟一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甚至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指标。滨江集团等房企相对稳健的发展状态,恰恰说明,对于很多房企而言,控制规模,深耕区域市场,把债务杠杆控制在合理水平,是更为稳健和现实的发展路径。
房地产“保中华”的格局,应该会稳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由于总体环境因素,绝大部分民营、混合所有制房企都在缩减支出,拿地力度大不如前。如今,土地市场上的“大买家”,只剩央国企背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近期活跃在上海、北京、深圳土地市场上的,尤其是热点优质地块的买家,主要是中海、华润、保利、越秀等大型央国企开发商。
只有拿地,才有“货源”,有了“货源”,才有销售额。由此可见,以此“补货”力度和节奏,“保中华”的销售规模有更大保障。而包括万科在内的一众排行榜上的传统常客,缩减开支,减少拿地,消化手中库存,度过偿债高峰为第一要务,规模、排名的重要性,都已退至其次。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中华”及其他央国企开发商,将更多更大地占据中国房地产的舞台,而“保中华”组合的简称,挺吉利,也能说明些许问题——一个平稳和健康的房地产,是中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攸克地产”,作者:攸克,36氪经授权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