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更是将刮刮乐玩出了新花样。大家嚷嚷着“刮门永存”,把各式各样的刮刮乐包装成花束和礼盒。于是,刮刮乐成为能够出现在任何一种场景下的最佳礼物,无论生日、升职、考试上岸、结婚……这种围绕刮刮乐进行创新的潮流社交正在年轻人中普及开来。很多网友也坦言,它寓意着最诚挚的祝福,也解决了当代年轻人最拿捏不准的社交分寸感。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原中国彩票事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平的分析,也提供了一种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很多老彩民十几年如一日下注,为的就是中大奖,而年轻人理解中奖概率非常小,他们对中大奖的期待没有那么高,刮彩票更多是图新鲜好玩,享受刮奖过程。
事实上,大部分年轻人,都早已知晓彩票的原理,多半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参与其中,更加注重的是彩票带来的情绪价值。与之类似的消费模式并不少见,比如同样在年轻群体中流行的福袋与盲盒,都有点精神消费的意味。消费者看重的未必就是最终的结果,而恰是在谜底揭晓前的心情起伏。正如一位网友在相关新闻后的留言,“中了大吉大利,不中投身公益,在意的也不是中奖金额,而是中奖这两个字就能给我带来意外的快乐。”
如何看待年轻人扎堆涌入彩票站?或许有人会担忧这也是一种不思进取,甚至担心会像赌博一样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其实,年轻人中的流行新潮,也会像波浪一样,有波峰自然会有波谷,不必过于担心或者过多去干预。当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学爬坡过程中或初入职场感到压力倍增的年轻人,利用买彩票给人带来的期待感缓解这些种种压力,以主动的姿态去迎接生活中那些值得期待的“小幸运”,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疗愈、一种自我调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代人也自然会有一代人的压力疏解和心理赋能方式,只要不违法违规,不有悖于公序良俗,社会舆论对此可无需过度解读。适当宽容,或许更能让这股“热”像所有流行风一样,按部就班地回归“常温”。
当然,有些人自控力会较差些,有些人会沉迷某件消遣事情而渐渐不能自拔。因此,依旧有必要提醒一句,适度参与、理性消费适用于任何娱乐活动,“刮刮乐”也不例外。福利彩票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发行宗旨,可以参与,但也不要沉溺其中、陷入“赌徒心理”,要真正明白中奖是小概率事件,莫用“大概率”心态来对待“小概率”游戏。同时,这种行为更应该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量力而行,盲目投入就与彩票的公益本质背道而驰了。一句话,千万别让解压游戏,变成了生活负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