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母基金研究中心
封面|豆包
这类国资LP,正在“进击”一级市场: 万余家城投公司正在转型,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平台,向产业化投资集团转型。
据第三方平台数据,目前,已有超过 300家城投公司作为LP出资股权基金。与此同时,近一年更名为“产业投资”的城投公司超过 200家,已有超过600家城投公司退出了政府融资平台。
简单来说,城投公司的核心业务集中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融资上,其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支持与信用;而产投公司则专注于产业投资,业务更加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面对高企的债务,那些以往依赖政府信用的城投公司正在逐步转型,从旧有模式转向以盈利为导向的产投模式。
而在转型过程之中,城投将越来越多地布局一级市场, 而成为母基金和创投基金的LP成为一众城投公司的热门选择。
“在当前我们产业投资经验不丰富的情况下,做LP是我们最主要的打法,不仅可以发挥杠杆效应、乘数效应,分散投资风险,还可以扩大资本朋友圈,充分发挥在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方面的作用。”某城投公司人士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另一位城投公司人士指出, 为配合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引领区域内产业转型发展是城投的一项重要使命,因此其公司今年将设立产投基金放在了重中之重。
在城投转型产投方面,合肥建投可谓是业内的标杆案例。合肥建投成立于2006年,由合肥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市建设投资公司、合肥市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家合并组建而成。成立之初,合肥建投是作为一个传统的政府融资平台来打造,经营范围主要为传统城投所负责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业务,发挥传统融资平台的职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建投已发展成为服务城市建设和运营、引领产业发展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合肥建投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两次转型。自2006年成立至2014年间,合肥建投作为传统的政府融资平台,充分发挥了传统融资平台职能,累计融资近1,100亿元,为合肥市提供50%以上的城市建设资金,2014年底公司召开会议,明确公司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一是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为政府提供服务;二是通过实施专业化的国资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方面的作用。
合肥建投第一次转型发生在2008年,投资京东方项目,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自京东方项目后,合肥建投累计参与各项投资超过3,000亿元,建立了“募-投-管-退”良性循环的投资结构。
2019年以来,合肥建投开启了第二次转型。围绕和结合国家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相关部署以及国家关于城乡建设发展的一些新理念、新要求,合肥建投将发展重点落在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保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三大板块。
近年来,合肥建投主要通过产业项目投资和产业基金投资(以股权投资参与定向增发),参与投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应急安全和农业产业等领域,推动京东方、蔚来、欧菲光等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功落户投产,产业集群逐步构建,成功打造了国内配套最完善、产线最齐全的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链,实现了合肥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项目零的突破。
前段时间,合肥建投在网上又火了:10月29日,有说法称,合肥国资精准狙击超级游资,在其将欧菲光拉涨停后,大规模减持10亿元,实现了巨额利润。“6.22买入,14.58卖出,狂赚几个亿。”
有投资人笑称:“跟着合肥政府投资,就财务自由了。”2021年,苹果将包括欧菲光在内的33家“果链”企业踢出名单,在欧菲光最困难的时刻,合肥政府出手了。2021年8月,合肥建投认购了欧菲光非公开发行的1.93亿股股票,认购总金额为12亿元。
而今,随着华为的强势崛起,作为其供应商之一的欧菲光也是否极泰来。今年上半年,欧菲光也成功扭亏为盈,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914万,同比大幅增长111.07%。目前,无论是从股价还是业绩来看,欧菲光都已经走出了至暗时刻,市值已经超过500亿。
可见,合肥在资本招商方面已经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运作模式,业内总结为“ 合肥模式”: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进行产业培育,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和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
母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在当前全国各地招商模式变革的背景下,城投转型产投的过程会加快, 在这其中越来越多的城投公司将作为LP入场VC/PE行业。
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令783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已于8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条要求起草单位起草的政策措施,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含有下列影响生产经营成本的内容:(一)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二)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三)给予特定经营者要素获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优惠;(四)其他影响生产经营成本的内容。
这意味着,在各地招商引资中,“税收优惠”式、“奖补”式招商引资模式走到了尽头。可以预见,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将越来越多地采用“资本招商”、“基金招商”模式。
简单地来说,“资本招商”、“基金招商”即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产业引导基金等入股企业,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以此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对当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母基金研究中心认为,资本招商相比传统的财政补贴、优惠政策等,最大优势就是精准和高效。通过发挥政府主导资金的作用开展资本招商,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境,另一方面解决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难点。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实际运作中,招商的难处是找到好的企业,投资的难处是找到好的项目。而投资与招商同步的“资本招商”、“基金招商”新模式,却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让更多资金精准投向产业转型、撬动双招双引。
基金招商的核心内涵包括,成立产业(引导)基金,物色一家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和并购对这家龙头企业形成影响力乃至控制力,龙头企业产生产业链虹吸效应,产业基金又围绕龙头GP和龙头企业投资并购形成基金集群和产业集群,兴起一个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活跃一片城市经济,即一只产业基金,一个龙头企业,一个支柱产业集群,一方城市经济。这里面还有民资和国资如何相互借力、打配合。
通过解读各地的“资本招商”打法,我们都发现,引导基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各地的引导基金设立可能会出现新的高潮。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强化引导基金的调节效应来实现招商引资的功能。在此“资本招商”模式下,创投机构发挥发现产业价值的角色,强化事前研究,加强投后服务。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基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的参与,不仅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也为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帮助,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政府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以投带引”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地方招引优质产业项目、推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引导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法宝。
今年以来,各地越来越强调投资与招商的联动,基金的资源导入、价值发现功能被异常重视。在此背景之下,引导基金也出现了“招商前置化”、“返投前置化”的现象。部分引导基金发现,以往的实践是在协议中约定返投比例,但在基金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现这样不能保障GP返投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最新的引导基金政策中,加重了引导基金在确保返投方面的责任。具体而言,如果GP需要申请引导基金的出资,现在首先需要对接当地的招商部门而非引导基金。只有当招商部门认为机构的储备项目符合当地招商引资的条件,才会通知引导基金对拟设立的基金进行立项并推动相关工作。
这就大大考验了GP的产业资源和产业服务能力。提前调研当地产业禀赋、储备优质项目,也成了申请引导基金出资的“敲门砖”。引导基金更偏好拥有产业资源和产业服务能力,以及在某一垂直领域深耕、具有差异化和突出能力的GP,同时他们会重点关注GP是否拥有丰富的项目储备与项目发掘、把控、招商引资的能力和GP能否与LP形成良性的业务协同作用。
除了业绩之外,国资LP还看中GP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特色和持续输出能力的生态赋能体系的能力,即通过整合资源、提供差异化服务,为LP创造独特价值的能力。GP需要更多的考虑不同地区的产业规划,思考招商引资的策略,这也为GP带来更多的转型要求和压力,促使其不断修炼内功、积累资源、优化服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