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丰田外,自动驾驶技术公司Aurora、大陆集团也和英伟达宣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规模部署由英伟达DRIVE提供的无人驾驶卡车。在现场还展示了其他采用英伟达DRIVE AGX作为下一代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汽车路线图的企业,包括比亚迪、理想汽车、蔚来、小米、极氪等都在其中。
与英伟达相比,英特尔对于汽车业务的布局显得没那么激进,但也是“虽迟但到”。在今年的CES 2025上,英特尔推出了一套整车化的技术平台,其中包括自适应控制单元ACU U310、B系列车载独立显卡,并基于此推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AI大模型软件、电源管理以及区域化控制器解决方案。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JackWeast指出:汽车行业正经历重大变革,软件定义架构的转型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英特尔凭借在数据中心、服务器和网络芯片领域的深厚积累,对软件定义架构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今将这些宝贵经验与先进技术带入汽车领域。
图源:英特尔
除了芯片公司外,据电车通不完全统计,本届CES展的参展车企中,超半数首发或展出了旗下AI智能座舱相关科技。
举个例子,宝马在2025 CES展上全球首发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据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透露:“BMW新世代的智能个人助理搭载与中国头部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AI大语言模型,将拥有更强大的交互功能。”
极氪亦将“智能座舱”视为此次参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宣布与高通携手合作,共同研发面向未来的智能座舱。极氪旗下车型目前已搭载由高通8295智能座舱计算平台驱动的Kr AI大模型系统,并支持OTA迭代升级。
车企都在成为AI公司?
在AI浪潮下,车企无一不将人工智能视为战略版图的核心一环。比如“蔚小理”的做法与想法就出奇的一致,一致到让人怀疑他们三是不是事先商量好的。
2023年1月,理想汽车发布全员信,明确表示企业愿景是: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这里标个重点,是人工智能“企业”,而不是人工智能“车企”,一字之差,区别巨大。
随后,在2024年末为期3天的理想AI Talk中,理想汽车正式发布了AI大模型产品”理想同学”,并再次宣告了理想汽车将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愿景。
图源:理想同学APP截图
李想对于理想汽车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目标很坚定:公司的LOGO一直没有把“汽车”二字写上去,甚至目前运营公司还叫“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的就是给这一品牌更多未来的想象空间。
目前,理想汽车围绕人工智能已经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就是各条业务线的负责人,他们将围绕人工智能,重新思考自身业务的运营逻辑和方式,包括智能驾驶、智能空间、智能工业、智能商业。
可以看出,“造车”并不是李想的最终目标,“造车”只是李想成为AI科技公司的入场券。
在AI这件事上,小鹏与李想也想到一块去了,甚至小鹏汽车的步子迈得更大。
2024年的小鹏汽车科技日活动上,何小鹏宣布了接下来在五个领域的布局,包括AI汽车、AI计算芯片、AI OS系统,AI机器人和出行领域的新方式。
图源:小鹏汽车
“多条腿走路”的局面,让小鹏看起来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造车则变得像“补贴家用”的副业。
小鹏敢于“多线并行”的底气,或许来自于自主研发的图灵AI芯片,这是全球首颗可以同时应用于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的芯片,这意味着小鹏能够以相对统一的成本,完成各AI领域的底层技术建设。
截止2024年,小鹏汽车已经构建了端到端的大模型体系,包括神经网络XNet、规控大模型XPlanner和大语言模型XBrain,这些模型将全面应用于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中。同时,小鹏汽车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利用大模型逐步实现城区+高速的自动驾驶,并在1000公里内仅需人工接管一次的目标下,不断提升自动驾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小鹏汽车已经明确了未来十年的方向:成为全球化的AI汽车公司。
而蔚来也是在2024年明确了AI的大方向。在2024蔚来创新科技日上,车的影子不多,AI 成了核心的主角,李斌向众人展示了一棵“AI大树”:5nm智驾芯片蔚来神玑NX9031、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智能驾驶世界模型NWM、全新Banyan 3智能系统。
同时李斌还表示:成功的智能电动车企,必须首先是一家成功的 AI 公司。
图源:蔚来汽车
不只是“蔚小理”等新势力察觉到了行业变化,比亚迪近期也成立了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包括 AI 实验室、AI 超算开发部、大数据平台部等,目的是加码AI和大模型的投入,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双模(Dual Mode,DM 技术)等比亚迪集团核心业务提供算力、技术支持。
短期来看,车企将 AI 作为提升汽车智驾、座舱等体验的基础能力;长期来看,汽车只是 AI 的载体之一,车企的终局是AI公司,卖车只是顺便的事。头部车企纷纷布局,这也意味着,未来谁掏不出 AI技术,基本就代表落后于同行。
冲击万亿市值,仅靠卖车是不够的
基于上述内容,小通大胆推测,2025年,车企们的造车逻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车企们开始意识到,只有踏上 AI 浪潮、摇着自动驾驶大旗,才有机会跟上特斯拉的步伐。传统的竞争优势已不再足以支撑汽车企业的未来发展。
2023 年,当特斯拉销量首次被比亚迪超越后,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与比亚迪不是一类公司”,比亚迪是纯粹的汽车制造企业,而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这其实就是特斯拉万亿美元市值背后的秘密。
一家车企,仅靠卖车很难做到像特斯拉如此大体量,即便是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丰田,或全球新能源销量第一的比亚迪,其市值都比不上“手下败将”特斯拉。
截止1月8日,特斯拉总市值为1.27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丰田的总市值为2531.99美元,特斯拉是丰田的5倍,尽管丰田是全球汽车销冠。
在市场估值的逻辑里,特斯拉一直包含着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家年销量 180 万的汽车企业;另一部分,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前者为特斯拉提供切实的收入,后者虽然短期内无法提供太多的收入,却支撑着特斯拉无限的想象力和市值。
图源:特斯拉
简单来说,丰田虽然卖得多,但市场对于丰田的期待就仅限于汽车行业,没有其他想象力。汽车卖得再多,也赶不上特斯拉的市值。
我们再来看看全球车企市值排行,截止12月31日,特斯拉第一、丰田第二,你猜第三是谁?
答案公布:第三是小米,总市值是1120.06亿美元。仅次于特斯拉与丰田,高于第四名的比亚迪。
当然,小米第三难免给人一种“作弊”的嫌疑,因为小米不仅是一家汽车公司,同时还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但这也恰恰证明了纯靠卖车很难往上爬,而未来类似小米这样“披着车企皮的科技公司”还会越来越多,“古典车企”将会被慢慢往下挤。
丰田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2020年,丰田汽车提出“Woven City(编织之城)”的概念,即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人工智能、先进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家居在现实世界中展示。
同时,丰田还计划向日本太空初创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 Inc投资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进一步显示了其向太空产业扩展的战略决心。
只是在一系列的尝试之后收效甚微,远远不足以扭转消费者乃至资本市场对丰田的“刻板印象”。
车企业务不断扩展的背后,是向未来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决心。未来,造车将只是这些科技公司的总多业务之一,而那些仅依赖卖车的“古典车企”,即便销量再高,也会被慢慢挤出other行列。
这也是为什么蔚小理等新势力,乃至比亚迪们都拼命想All in AI的原因,AI未必能提振销量,但AI能提振消费者的想象力,而一家“车企”只要还能给市场提供想象力,就代表着希望尚存,未来尚可一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