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决心选择了后天的命运,如何让中国创新引领全球科技,布局未来产业成为今天中国推动科技产业引领世界的必经之路。
过去,我们习惯了“1到10、1到100”跟随式创新,今天,中国更需要的是“从0到1”原创式创新。原创式创新从哪里来,如何为“从0到1”修路架桥,从而建立起全新的“从0到100”的科技生态链?
2024年9月,上海宣布成立首个百亿级未来产业基金,作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筹备负责人,魏凡杰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未来基金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其实之前也没有完全想明白。”
2025年1月7日,在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完成备案注册当日、品牌正式发布前夕,正式成为未来产业基金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魏凡杰对澎湃科技说,“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想明白了,我们就做一件事,就是怎么样把中国投入了众多科研经费的科研成果和产业界的联系建立起来,把‘0到1’真正地衔接起来。”
魏凡杰强调,做成这件事关键要支持一批年轻人,包括年轻的投资人、年轻的科学家、年轻的创业者,构建起新型科创生态,全方面赋能科创企业,进而托举起中国的未来产业。
1月8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上海国投公司董事长袁国华共同发布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品牌。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无人区,孵化中国的Flagship
中国缺乏原创式创新,在魏凡杰看来,这其中既有参与者的认知因素,也有时代机遇的流转。“过去40年里,中国投入科研的经费并不少,但基础研究基本都在高校、研究机构中,写成论文就结束了;在产业界的科技创新中,原创的比例是很小的,中国的很多所谓创新其实是来自模仿和学习。”
真正的颠覆式创新需要10年甚至20年时间的积累,这类研究绝大多数都在大学或研究所里。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大国,需要把这部分颠覆式创新技术挖掘出来利用到产业中。但当下企业一般最多会做未来五年能用到的技术研究作为储备。
“这就导致和国外相比,中国工业界跟学术界之间的联系很少,中国的工业界也接不住学术界的原始创新成果。”魏凡杰说。
在美国,投资机构Flagship孵化了全球制药巨头莫德纳公司,是投资科学、科学变产业的典型案例。而在中国,以往众多成功的投资案例来自于投资人对于商业模式的选择,投资人普遍缺乏将科学变成产业的能力。
此外,对于早期投资来说,很多投资基金在操作上也存在难度。投资“1到10,10到100”的基金每次出手起码都是千万级别,但“0到1”的技术孵化项目最初并不需要太多资金,几百万元可能就够了。虽然今天“投早、投小、投硬”成为了众多基金投资人在演讲时的口号,但真正愿意为此付诸行动的并不多,原因在于投早期需要管理更多的项目,更长时间的等待,以及除了资金之外,需要给予更多包括人才、组织管理、供应链等等资金以外的支持。
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和多伦多大学材料工程的魏凡杰,在此之前已经从事了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2017年,当投资人都在投资互联网企业,魏凡杰的团队已经在布局硬科技投资。在担任北京科创基金执行总经理的7年多时间里,他几乎天天和科学家打交道。多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经历让他清晰看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和痛点,“科学家往往贡献的是从0到1的科研成果,越往产业化之路纵深推进,技术对商业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比例会逐渐降低。”
虽然难点和痛点显而易见,但在魏凡杰看来,现在已经来到了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从0到1”原创式创新的最好时机。
一方面是政府支持的革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带动性极强、发展潜力巨大但又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和持续积累的硬科技,正在成为各个国家争相布局的主战场。另一方面科技迭代进程的加快,科技公司组织管理方式的差异,风投孵化模式的创新以及人工智能的催化,都使得打通产业界与学术界的联系、促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这对于推动中国科技强国战略来说非常重要。
去年9月,上海设立首个百亿级未来产业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基金期限长达15年,可根据情况申请延长3年。
“我们是耐心资本,我们要推动中国'从0到1'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我们希望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在1月8日举行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投资策略及品牌发布会上,魏凡杰作出上述表示。“孵化中国的Flagship”,是魏凡杰对于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定位的另一个更为直接的解释。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管理人魏凡杰。
挖掘和培育一批年轻科学家、投资人、创业者
未来产业基金将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但无论是对于子基金的选择还是投资项目的选择,都离不开对人的选择。在当日发布会上,魏凡杰表示,除了要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也希望基于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构建全球化的人才社区。当日,发布会汇聚了来自国内脑机接口、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各类前沿科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创业者,以及投资人。
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规模是限定的,对于未来产业基金来说,更重要的作用是撬动起更多的社会资源,让更多人听到未来产业基金吹响的创新号角,并投身其中。
魏凡杰说,未来产业基金将以人为核心,通过母基金的纽带把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项目经理人和投资人的顶尖智力与能力在同一个平台上打通。在他的工作计划中,未来产业基金要建立战略科学家委员会、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和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等机制,完善从源头发现到产业转化的链路。
其中,战略科学家委员会负责战略性研判未来产业方向,发现前沿领域优秀投资对象。“我们不会什么未来产业都干,更多是有一个方向值得干,我们就重仓。我们跟投资人、战略科学家一起看方向,比别人更早看到信号,提前布局。”
以往的投资模式不适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在魏凡杰看来,传统的风险投资人也不适合投资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基金要发掘一批在细分科技领域具备认知的年轻的专业投资人,建立起全新的投资理念。
“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无人区,我们在探索很多新东西。”魏凡杰表示,以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机制为例,很多论文发布后要经历做实验的“原型机”阶段,国家投入了巨额的科研经费,但因为缺乏具备市场化判断能力的机构和投资人参与,使得项目转化成功率不高。
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可以让投资人参与概念验证项目,既给了投资人投资的机会,也考验投资人的眼光,因为参与的投资人也需要真刀实枪掏钱投入其中。“投资人愿不愿意投?投资人愿意投政府就投。如果干成了,财政资金可以将部分超额收益让利给投资人。”
未来产业基金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找到和培育最优秀的投资人。魏凡杰相信未来中国的风险投资将涌现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专业投资人,这些投资人具备高学历和科学认知,能够及早发现有潜力的早期创新项目,能够和科学家、创业者对话,聚焦深度孵化,为项目赋能。
有了科学家和投资人,“从0到1”,从学术走向产业,还有不可或缺的企业家。由于和太多科学家打过交道,魏凡杰深知运营一家公司需要的能力常常是科学家所不具备的,科技项目经理人也是打造科创生态中和科学家、投资家同等重要的一类人才。未来产业基金正在筹划的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便是负责支撑项目布局策划,协同各类资源,推进项目的概念验证、落地孵化和产业化等各类工作的重要角色。科技项目经理人如果能顺利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公司,他也自然可以成为科创公司的管理者。未来产业基金将依托母基金平台,与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合作构建上海创业者社区,挖掘企业家人才。
在这一过程中,未来产业基金希望能支持更多年轻的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人,“年轻一代会颠覆上一代,永远要相信年轻人的潜力。”魏凡杰对澎湃科技说,他相信未来上海一定能够建立从0到1、从1到100的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源头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