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AI硬件落地的“大年”。
AI手机、AI PC、AI眼镜、AI耳机、AI玩具、AI人形机器人……生成式AI技术与各类终端硬件不断融合,以多样化的产品形态创造出更多的应用场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刚刚结束的2025CES展上,AI硬件也大放异彩,AI似乎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而这一切,都是AI技术趋于成熟和市场需求爆发的结果。
下面,嘉宾商学将为你盘点2024年值得关注的各类AI硬件,深度分析它们正在以及未来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1、AI手机:苹果下场,分级标准落地
2024年9月,苹果宣布iPhone 16系列手机全系搭载生成式AI服务“Apple Intelligence”,这也意味着苹果正式进入AI手机市场。
AI手机,顾名思义就是具备生成式AI服务能力的智能手机,用户不再需要进行繁琐的手动操作,只需要通过手机内置的AI语音助手,即可高效、便捷地处理各类日常事项,比如制订日程、撰写文案、出行导航等等。
事实上,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AI手机的“军备竞赛”就已经在多家头部厂商中展开。
2023年8月,小米宣布成功研制出13亿参数的端侧模型,并已在手机端实现运行,植入在小米14系列手机产品当中;同年11月,vivo宣布自研的“AI蓝心大模型”首次在自家中端机落地;2024年1月,三星发布旗下Galaxy S24系列AI手机,并带来包括通话实时翻译、即圈即搜、图片AI编辑等多项AI功能。
而到了2024年,伴随着魅族、OPPO、努比亚、荣耀等厂商纷纷加入AI手机市场的竞争,消费者对于AI手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
手机作为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最高频的使用工具,是最利于AI技术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硬件载体。AI技术的融入,也为手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提升用户体验到拓展使用场景,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AI手机虽好,但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手机具备的AI功能,多是在现有技术框架下的改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突破,对于消费者来说并无太多新意。
以至于在今年的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公开表示:“我是反对把AI概念化,起一个叫AI手机,把你原来的手机名字后面加一个AI,我觉得其实没有意义。”
在卢伟冰看来,目前号称是AI手机的,其实都是“AI Feature手机”,也就是用AI的技术做了一些AI功能,而真正的AI手机应该是搭载基于AI大模型重构的操作系统,也就是深度的端侧AI手机。换句话说,AI手机必须是从操作系统的底层开始就融入AI大模型的能力,才能实现更加全面、智能的AI级体验。
荣耀原CEO赵明也有类似的说法。赵明认为,要想避免AI手机的同质化竞争,就必须做平台级和操作系统级的大模型,用AI来重构手机的操作系统,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
就在业内关于AI手机的讨论愈演愈烈的同时,AI手机相关的分级标准也已落地。2024年10月18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荣耀、vivo、华为等多家终端以及芯片公司发布全球首份《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对AI手机的进化路径给出明确方向。
报告指出,AI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水平目前分为L1到L5五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人、终端不同的角色定位,智能化等级越高,手机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自主参与度越高,人的参与度越低。
以出行场景为例,在L1级别中,用户输入信息“帮我预订一张北京到上海的机票”,手机可识别并执行指令,打开订票软件并输入相应内容,但需要用户自行浏览搜索结果,选择合适航班,填写乘客信息后自己完成支付;而到了L2,手机可以根据用户偏好打开订票软件自动搜索机票;L3场景中,更是能提供制定方案;L4场景则会根据用户的日常浏览动作,识别出潜在的旅游需求并制定方案;到了最高的L5级别,在没有订票动作的情况下,手机可以根据用户的日常信息推测出旅游的想法,并规划目的地以及方案。
按照这一标准来看,目前市面上众多的AI手机的智能化水平大多还处于L2、L3的级别。在完成算力、大模型基础构建的思考后,手机厂商中谁能更快地从L1走向L5,或许将在这场激烈的AI手机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2、AI PC:硬件升级,重塑用户体验
在PC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背景下,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传统PC注入新的活力。
2023年9月,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在硅谷首次提出了AI PC的概念。帕特·基辛格认为,所谓AI PC,就是能玩转AI功能的PC。AI PC支持电脑端独立运行大语言模型,进而从根本上改变、重塑传统PC的用户体验,释放人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就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后,联想、三星、谷歌以及英伟达等众多PC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纷纷跟进。一时间,一些集成专用NPU组建的AI处理器以及AI PC个人电脑,成为了PC市场上的焦点。
2025CES展上,包括惠普、联想、戴尔、宏碁、华硕等在内的PC主机厂都发布了AI PC,本地大语言模型 (LLM)、AI助手等成为标配。
从特点上看,AI PC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预装了专为AI功能优化的软件,如AI视频增强、AI抠图、AI绘画等,让用户无需额外配置就可以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而这种使用上的便捷性,也是以往的普通电脑难以比拟的,因此在轻薄型笔记本电脑的领域,AI PC可能在移动办公和日常使用中更具有优势。
随着各家厂商大力推广AI PC,这一产品品类的普及率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最新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AI PC的出货量达到了1330万台,环比增长了49%,占当季所有PC出货量的20%。Canalys同时预测称,2024年全年AI PC的出货量将达到4400万台,到2025年有望突破1亿台大关。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AI PC的概念已经炒得火热,但目前这一产品还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定位上有些模糊。
尤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AI PC的算力和高端独立显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在处理高负载AI任务时尤为明显。例如,对于需要大量并行处理能力的应用,如深度学习训练或复杂的图像识别,AI PC可能无法提供与专业级硬件相媲美的性能。
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专业用户而言,AI PC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而对于普通消费者,AI PC的额外购买成本,可能难以被其带来的便利所抵消。
此外,AI PC的软件生态也是一个挑战。虽然预装了AI应用,但这些应用的实用性、兼容性以及更新频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用户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AI功能,并且开发者也需要时间来为这些新硬件优化他们的软件。
因此,AI PC作为一种新兴的AI 硬件,在推动AI技术普及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们需要在性能、市场定位、软件生态等方面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创新,才能真正克服这些局限性,实现在PC市场中的全面普及。
3、AI眼镜:Meta引领,掀起“百镜大战”
AI眼镜无疑是2024年科技行业最为火热的赛道,其市场火热程度用“百镜大战”来形容也不为过。
2023年9月,在Meta与传统眼镜雷朋(Ray-Ban)联手推出第二代Ray-Ban META后,这款售价299美元、配备1200万像素摄像头和定向拾音功能的AI眼镜彻底引爆了市场。截至2024年5月,根据产业垂直研究机构WellsennXR预计,Ray-Ban Meta的销量接近200万副。
而Ray-Ban Meta之所以受到用户认可,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在时尚和实用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拍摄、翻译、社交互动等高频需求,也让人们看到智能眼镜的更多落地场景。用户只需通过“Hey Meta”一声令下,即可实现拍照、视频录制、实时翻译、语音导航等多种操作,让AI与硬件的结合直观且高效。
Ray-Ban Meta的成功,也让国内的众多厂商嗅到了商机。尤其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就有包括华为、小米、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的科技巨头,以及雷鸟创新、Rokid、闪极等在内的科技公司纷纷入局。
比如在11月12日,百度发布搭载文心大模型的小度AI眼镜,售价暂未公布,但外界预计在2000元左右;11月16日,Looktech发布融合耳机、相机的智能眼镜产品,起售价199美元;11月18日,Rokid发布AI+AR眼镜,并搭载通义千问大模型,售价2499元。
显然,从国内大厂跑步进场,到创业公司争相上市,这一切无不在验证着AI眼镜市场的火爆。据wellsenn XR预测,2025年开始,AI智能眼镜将在传统眼镜销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快速向传统眼镜渗透;2029年,AI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到2035年,AI智能眼镜销量有望达14亿副。
尽管市场对AI眼镜的预期高涨,但距离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落地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在续航方面,目前市场上大多数AI眼镜都面临着续航短的问题,这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充电,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另外,轻量化也是AI眼镜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由于AI眼镜需要配备各种传感器和芯片,这使得其重量相对较大。对于用户来说,长时间佩戴沉重的眼镜会感到不适,影响用户体验,厂商需要通过技术创新,采用更轻、更薄的材料,降低AI眼镜的重量。
当然,对于供应链资源丰富、品牌心智强的眼镜厂商而言,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具备一定的优势,这些厂商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和技术实力,更好地解决续航、轻量化以及性能问题。但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真正推动 AI 眼镜市场朝着 “杀手级应用” 的方向发展。
在更多玩家入局的推动下,AI眼镜的赛道会否重演智能手机曾经的群雄逐鹿,或在应用形态上分化出更多全新的可能性,或许是未来两三年最值得关注的看点。
4、AI耳机:巨头跨界,引发音频革命
自从2016年苹果推出TWS耳机以来,无线耳机行业历经多年发展,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格局,都已然趋于稳定。然而,AI耳机的出现,让整个行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无论是Cleer、飞利浦等传统品牌,还是WISHEE、iKKO等新涌现的音频品牌,或是科大讯飞、字节跳动等跨界而来的厂商,都在2024年推出全新的AI耳机产品。尤其是10月份,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发售了首款AI耳机Ola Friend,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Ola Friend是一款开放式耳机,售价为1199元,其接入豆包大模型,并与豆包APP深度结合。当用户戴上耳机后,只需喊出关键词“豆包豆包”,便能唤起豆包进行对话,并且能够实现信息查询、旅游出行、英语学习及情感交流等多种实用功能。
此外,另一家互联网大厂科大讯飞推出的AI耳机,则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办公场景。2024年,科大讯飞旗下品牌未来智能发布了多款具备实时转录、多语言转写、文本处理的AI会议耳机。
从这两家厂商的产品特性不难看出,AI耳机在继承传统耳机注重降噪、音质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以智能化和场景化为核心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全新的多功能设备。这些功能不仅拓展了耳机的使用场景,也让耳机逐渐从音频播放工具,转变为用户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智能助手。
但是从价格上看,无论是字节跳动的Ola Friend耳机,还是科大讯飞的AI会议耳机,还是其他厂商的AI耳机产品,定价大多都在1000元以上,这也导致AI耳机的普及率较低。
定价偏高主要还是由于AI耳机目前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较高,毕竟AI耳机需要在集成高性能的处理芯片的同时,还要合理的控制产品体积,这显著地增加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
即便如此,目前还是有很多消费者愿意尝鲜购买AI耳机这一全新产品。根据洛图科技最新发布的报告,仅在2024年8月,AI耳机对比去年同期销量增长763.3%,销售额增长1447.2%;预计2024年全年,国内AI耳机的电商市场销量有望突破20万副,同比增长预计可达488.7%。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厂商进入市场,AI耳机的定价将逐步下探。一些厂商可能推出入门级AI耳机,以较低的价格吸引大众消费者,同时推出高端旗舰机型满足对性能有更高要求的用户。此外,针对细分市场的产品也会增加,比如针对健身、游戏、教育等场景开发的专业AI耳机。
当然,未来的AI耳机市场不仅是硬件的比拼,更是生态、服务和用户体验的全面竞争,如果能够在硬件性能、生态体系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AI耳机将有望成为AI硬件领域的下一个爆款产品。
5、AI玩具:玩具新宠,激发儿童活力
在众多的AI硬件产品当中,AI玩具属于并不怎么起眼的品类,毕竟相较于其他更注重满足用户功能性需求的AI硬件,AI玩具则主要专注于为儿童提供陪伴需求。然而,AI玩具正在悄然走红。
2024年12月26日,特斯拉在其官方商店推出了机器人玩具Tesla Bot Action Figure,售价40美元。上架不久,这款AI玩具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甚至还一度把网站挤崩。在eBay等二手交易平台上,购买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摆件的价格最高被炒到1300美元。
与此同时,国内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的AI陪伴玩偶“显眼包”,本来是非对外售卖的礼品,却在二手平台上的转手价炒到500元。除了海内外科技巨头之外,这一领域也吸引了不少初创公司布局。其中,深圳跃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对话交互式挂件玩具BubblePal于2024年7月正式上线,截至10月已销售数万台,目前销量持续增长。
这些AI玩具基本均集成了大模型和语音识别功能,能够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与用户进行交流,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体验。而AI玩具也通过这些智能化技术突破了传统玩具的单一属性,成为集娱乐、教育和陪伴于一体的新型产品,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例如,一款内置大模型的毛绒AI玩具可以根据孩子的语音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还能与孩子进行对话,讲述故事、解答问题,甚至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同时,作为家长也可以通过AI玩具帮助孩子学习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并且让孩子在娱乐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事实上,AI玩具的突然走红,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创新型产品的强烈需求,也说明玩具行业与AI技术结合所带来的巨大潜力。根据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AI玩具市场预计将从2022年的约87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351.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6%。
不过,AI玩具火热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其中隐私安全问题受到消费者的重视,由于AI玩具需要收集用户的语音、图像等数据,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用户隐私泄露,一些玩具可能会将用户数据传输到云端,存在数据被黑客攻击或滥用的风险。此外,AI玩具的内容审核也存在漏洞,一些不良信息可能会通过玩具传播给儿童用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从行业规范和标准角度考虑,AI玩具急需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成长需求,来设定有价值的AI互动内容,并且要伴随儿童成长进行内容迭代;另一方面,围绕大模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合儿童“吸收”的成人内容,要进行精准过滤。
总而言之,AI玩具的走红为玩具行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但它的持续成功依赖于技术创新、用户信任和市场策略的综合推动。只有在解决隐私安全、价格门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问题的基础上,AI玩具才能保持强劲增长,真正成为AI硬件领域的新宠。
6、具身智能机器人:车企入局,加速市场普及
除了以上这些消费者熟悉的AI硬件品类,还有一个大众相对陌生但却极具潜力的AI硬件品类,正在快速发展当中。
2024年,包括小鹏、比亚迪、长安、广汽、特斯拉、丰田在内的众多车企,正如潮水一般涌入AI机器人行业,并将重点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产品形态上。
与普通机器人相比,具身智能机器人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首先从外观上看,具身智能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的躯体、四肢和头部,其关节活动范围和动作灵活性与人类相似,这使得它在执行任务时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各种操作,如开门、搬运物品、上下楼梯等。
也就是说,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做到高度模拟人类的形态和行为模式,能够在复杂的人类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互动。
以2024年中国机器人网年会,广汽集团发布的第三代具身智能机器人新品GoMate为例,其创新性地采用了行业首创的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巧妙地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这款产品将会主要用于安防、康养、汽车后市场等领域,后续可能在物流、教育等更多场景得到应用。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预测,未来20年内,世界上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到2040年,世界上将有至少100亿个具身智能机器人投入使用,这些机器人的售价可能在2万美元至2.5万美元。
显然,在市场前景方面,具身智能机器人可谓潜力巨大。但相较于AI手机、AI PC、AI眼镜这些高频实用的AI硬件产品,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极具潜力的品类,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想要让具身智能机器人加快普及,成本控制非常关键,唯有做到价格亲民,人形机器人才具备普及的潜力。然而,现阶段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电机、传感器、算力芯片等硬件,每一项都成本高昂。
因此,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相对单一的B端工业场景,这对于机器人的功能和设计要求更简单,比如小鹏Iron、特斯拉Optimus等人形机器人已被投入汽车生产车间进行测试使用。而C端场景由于使用环境、用途更加复杂,用户需求各异,产品功能很难全面满足,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大规模地走进普通家庭。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AI、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将逐步突破技术和成本的双重壁垒,从工业场景的尖端实践延伸到大众生活的细腻陪伴,终究只是时间问题。
7、总结
回顾2024年的科技发展之路,不难发现,AI硬件的快速崛起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直接体现,更是消费者需求驱动的必然趋势。从高效办公到智慧生活,从个性娱乐到情感陪伴,AI硬件正在以多样化的形态深刻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
毫无疑问,AI硬件领域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真正的AI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帷幕。未来,AI硬件不仅会持续丰富人们的生活,或许还将成为推动社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参考资料:
[1] 《终端AI分级标准落地,手机大模型“战火”烧到了智能体》,第一财经
[2] 《AI PC来袭,企业如何抢占营销先机?》,钛媒体
[3] 《字节耳机放了一个哑炮》,财经天下WEEKLY
[4] 《买了3副AI眼镜的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极客公园
[5] 《AI玩具频现爆款 市场需求和盈利模式被看好》,中国商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嘉宾商学”,作者:沈思涵,36氪经授权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