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
互联网和AI正在影响我们的记忆吗?
当前普遍存在一种担忧:互联网正在侵蚀我们的记忆能力。多项调查显示,这种担忧在过去几年持续存在,甚至有软件公司创造了"数字失忆症(digitalamnesia)"概念,特指因依赖数码设备存储信息而导致主动记忆退化的现象。2023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更将"脑力衰退"(brainrot)评为年度词汇,意指长期接触碎片化网络内容引发的认知能力下降。
然而科学研究呈现了更为复杂的图景。部分学者确实发现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可能削弱特定认知能力:例如依赖GPS导航者对路线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证实使用谷歌搜索会引发知识掌握程度的认知偏差。但研究人员强调,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技术对记忆存在普遍性损害。
人工智能革命带来了全新挑战。支撑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正快速融入搜索引擎及其他软件系统,这意味着AI正深度介入人类的日常认知活动。专家指出:"相较传统互联网搜索,ChatGPT技术代表着质的飞跃——它完全不同于在谷歌输入'马达加斯加首都是哪里?'的简单查询。"
研究显示,聊天机器人等AI工具可能导致认知惰性,甚至在人类大脑中植入逼真但虚构的记忆。生成式AI已用于制造"数字逝者"(deadbots)——通过数字分身模仿逝者说出其生前未曾表达的言语,这引发新的伦理争议。
学界特别关注生成式AI对认知模式的潜在影响。谷歌、OpenAI等少数科技巨头掌握的技术力量令人警惕,"只需调整算法参数,ChatGPT就可能影响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这种可能性确实令人不安。"
《科学通讯》网站()
研究揭示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鼠患危机
《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最新研究显示,通过分析全球16个城市数据发现,过去数十年气温升幅显著的城市,其鼠类投诉量同步攀升。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样与鼠患加剧呈现正相关,这表明气候变暖可能使鼠类种群及疾病传播更难以控制。
美国里士满大学研究团队收集了美国13个城市以及加拿大多伦多、日本东京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鼠害报告数据。通过分析各城市平均12年的鼠患投诉率,研究人员将其与绿地占比、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度及平均气温等指标进行关联研究。
研究显示,约70%的城市鼠患显著加重,其中旧金山、多伦多、纽约、阿姆斯特丹和华盛顿特区的啮齿动物数量增幅最大。最关键的影响因子是城市温度持续升高,其次是城市化程度——绿地面积缩减越显著的城市,鼠类投诉增长率越高。
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异常导致的暖冬延长了老鼠户外活动时间。"额外1-2周的觅食期……某些情况下足以让鼠群完成一轮繁殖。"虽然老鼠需要自然栖息地,但城市中的微型绿地如口袋公园、行道树箱即可满足其生存需求。
《每日科学》网站()
1、为什么植物能如此高效快速地传输能量?
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可储存化学能始终是工程领域的圣杯——而大自然早于人类数十亿年便破解了这一密码。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最新研究揭示,不仅物理世界依赖量子规律,光合生物更是进化出精妙的量子应用机制。
这项突破性研究阐明,绿色植物通过量子过程实现能量极速传导。"当光子被叶片捕获时,光激发能在数个叶绿素分子间形成量子叠加态",研究者解读道,"这正是无耗损能量迁移的起点——只有借助量子力学才能真正诠释能量转移与电荷分离的初始机制。"
这个持续发生在植物与光合细菌中的自然过程超越经典物理解释边界。尽管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朗,该研究为理解叶绿素(决定叶片翠绿的关键色素)的功能架构奠定了新基座。相关发现若应用于人工光合系统,可能催生光能转化效率突破极限的革命性技术。
研究团队着重分析叶绿素光谱的两个关键区段:对应橙红波段的低能Q区与蓝绿波段的高能B区。其中量子耦合的两种不同电子态构成Q区特征,借助该量子关联的能量传输有效避免能量耗损,随后通过能量热耗散的"冷却"过程完成能量递送。这一机制实证了量子效应对生命活动的实质性影响。
2、饥饿疗法:工程化脂肪细胞的抗癌奇袭
吸脂美容手术与肿瘤治疗间的跨界碰撞正催生癌症防治新范式——利用基因改造脂肪细胞作为"养分拦截器"精准狙击恶性肿瘤。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团队运用CRISPR基因剪刀,将常规白色脂肪细胞重塑为具备疯狂代谢能力的"能量捕手"——米色脂肪细胞。这些饥饿战士遵循美容医学原理,通过类似脂肪填充的操作被部署至癌灶周边。
该策略在小鼠实验中展现非凡疗效:当米色脂肪细胞坐镇肿瘤大本营,其强大的营养物质抢夺能力导致近80%的乳腺癌、胰腺癌及前列腺癌细胞凋亡。令人惊叹的是,该效应具有远程打击能力——即便脂肪细胞与肿瘤相隔半个身体,仍能触发癌细胞的粮荒警报。
"临床常用的脂肪抽吸技术给予了研究启示",研究者指出,"我们如同雕刻体型般精准调度代谢引擎"。最新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的论文证实,工程脂肪细胞成功遏制了高发胰腺与乳腺肿瘤模型的发展进程。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
1、科学家破解重大核聚变谜题,让人类距离"无限能源"目标更近一步
核聚变研究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中子各向同性难题迎来关键突破——美国ZapEnergy公司在最新实验中证实,其FuZE反应装置通过剪切流稳定Z箍缩(Z-pinch)工艺,成功生成各向同性中子,为热核聚变的可扩展性提供有力佐证。
物理学中,"各向同性"特指系统性质在空间各方向保持一致的特性。对于核聚变装置而言,中子能量各向同性至关重要:稳定的热等离子体展现均匀中子发射特性,标志着具备放大产能的潜力;而各向异性中子分布往往暗示等离子体存在结构不稳定性,无法维持持续聚变。
这项发表在《核聚变》(Nuclear Fusion)的研究显示,通过改造后的Z-pinch装置,科学家首次观察到稳定的热聚变特征。实验发现当电流强度达到净产能阈值时,高能中子产量呈现指数级爆炸增长(达10¹¹量级)。更关键的突破在于433次重复实验中,中子探测器数据显示其分布几乎完全各向同性,有力验证了FuZE核心的稳定等离子体结构。
在具体运行过程中,FuZE装置内部氢核通过聚变生成氦核的同时会释放高能中子,其中80%的聚变能量由中子携带。这一突破性进展大幅提升了科研界对其下一代FuZE-Q装置的期待,证明现有技术路线具备放大能量输出的可行性。
2、电控纳米门:精准操控分子运动新维度
门是用来控制运动的,无论是牲畜通过农场大门还是分子在纳米尺度上的运动。就像物理门可以打开或关闭来调节较大的实体一样,纳米门可以控制单个分子的通过。
日本大阪大学团队开发出首个可电控开合的纳米级分子通道,该技术突破为分子传感、化学反应精密调控开辟了新路径。这种基于氮化硅膜的纳米门装置被集成在微流控芯片上,双面浸入溶液时通过电极施加电压,可实现离子输运方向的精准控制。
核心机理在于电压极性驱动孔道内金属化合物的动态变化:负压下化合物析出并封闭通道,大幅降低离子电流;反之,反转电压会促使其溶解,重新开放通道。研究证实该系统整流比达到纳米流体设备新高,其忆阻特性更实现电压-电流关系中的记忆效应——通过连续调节沉淀/溶解过程,能够忠实重现类神经突触的信号传导特性。
更引人注目的是该装置的延伸应用潜力:DNA分子经过孔道时会触发特异性信号输出,证明其在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前景。研究者强调:"这种单孔可控纳米膜技术具备高度可编程性,未来可为神经形态计算、化学合成过程设计等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刘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